《晏子治东阿》教案(粤教版高中必修四)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刘向父子和《战国策》的相关知识
2、掌握重点文言词语:“数”“诛”“罪”“谢”“而”等
3、学习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
4、学习晏子的品质,认识晏子的智慧以及文章折射的深刻道理:“做事”与“做人”。
二、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数”“诛”“罪”“谢”“而”等
2、学习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朗读、讲授、讨论
四、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晏子使楚》的故事
2、文章故事情节导入
春秋时期,齐国名臣晏子受命治理东阿。上任伊始,晏子便实地调查,了解民情,制定方案,亲自指挥修筑道路,开垦荒地,维护社会治安,净化民俗民风,惩治懒人恶人,处事不卑不亢……。经过三年的精心治理,东阿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百姓乐业,一派兴旺景象。而此时,许多“佞人”四处告状,诉晏子治理不力,没有政绩,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齐景公召见说:“我以为你有才能才派你去治理东阿,可你越治越乱,实在令我失望,只能免了你的职务。”晏子没有强辩,而是请求齐景公再给他一次机会。此后三年,晏子不修路,不理事,不惩治懒人恶人,决狱断案,袒护豪强,甚至营私舞弊、欺上瞒下,但赞誉之声却传遍了全国,齐景公亦欲奖赏他。最终,晏子以自身的行为,告诫齐景公“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则天下治平,百姓和集”。也就是说,判断一个人是否忠诚、贤能,不能凭个人好恶,道听途说,而应客观公正、准确评价,才能慧眼识才、知人善任(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二)解题:晏子治东阿(提问:涉及了哪些人和事?)
——晏子、治理东阿
(三)文学常识积累
1、作者简介
刘向是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汉成帝时改名为“向”,所撰的《别录》,为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战国策》等书。
《战国策》是记录战国事情谋臣策士谋划或辞说的著作,又称《国策》《国事》,西汉刘向编纂,是一部国别体史书,记录着春秋末年至秦二世继位为止,内容涉及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情况等,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资料。
《晏子治东阿》选自《说苑校证•政理》,题目是编者加的。《说苑》是刘向散文的代表作,是刘向分类纂辑先秦至汉初史事和传说,杂以议论,以阐明儒家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点为主旨。其中很多篇章类于后来的志人小说,在刘向散文中最具文学价值,对后来的文言小说有不少影响。
2、作品人物简介
晏子,名婴,卒于公元前500年,是与孔子同时代的齐国贤臣。春秋时的政治家、思想家。字仲,谥平,故世称“晏平仲”。经历了灵公、庄公、景公三君,参政50余年。以力行节俭而闻名于家,美名闻于列国。
(四)初步感知
1、自主阅读,解决字词音义
数 (shǔ) 诛 (zhū) 属(zhǔ) 赂(lù) 陂(bēi) 曾(zēng)
赋敛(fù liǎn) 内(nà) 骸骨(hái) 辟(bì) 与(yù)
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文章围绕晏子治理东阿而展开,通过叙述了晏子和景公的对话,着重说明“以民为本,不要轻信小人”的思想。
3、梳理文意,明确文章内容
(1)字词疑难:数、而、之、曾、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