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两章》(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教学案(粤教版高中必修四)
一、导入
1、 学生说说《论语》是一部怎样的书?
点拨:《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籍,是儒家经典的著作之一。“论语”中的“论”就是编辑的意思,“语”即言谈之意。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说明这部书影响之大,也说明这部书涉及到了许多国家的政事。
学生介绍自己所知道的孔子?
点拨: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课文中冉有、季路是他的门徒。儒家学派主张“仁政”。
2、 相关的背景?
时代背景:鲁哀公时,鲁国政局动荡不安。鲁恒公的后代孟孙、叔孙、季孙三家(也称三恒),逐渐强大,把持鲁国国政,鲁国公室则日趋衰微,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1、2段
(1)学生自读并质疑释义
(2)重点讲解:A、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B、无乃尔是过与?C、何以伐为?
点拨:A、 BC,
(3)分析内容
A、这次谈话的背景事件是什么?
点拨:季氏将伐颛臾
B、哪些话表达了孔子的态度?他反对讨伐颛臾的理由是什么?
点拨:“无乃尔是过与”一句。特别是“过”字确切而又传神的表达了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强烈不满,同时也是对作为家臣的冉有、季路未加劝阻、严重失职的责怪。
“何以伐为”孔子明确指出了不应该攻打颛臾的理由,反对征伐。
颛臾是受先王之封,不可伐;是鲁国的附庸,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这三条理由体现了孔子一向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以力服人的思想主张。
2、学习第3、4段
(1)为了说明冉有、季路应对季氏的行为负责,孔子引用了哪些话,用用了哪些比喻?
点拨并重点讲解:
A、陈力就列,不能则止(“陈”: ;“就”: ;)
B、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危”: ;颠:
C、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运用的是例证法)
(2)分析:
冉有推卸责任,孔子引名言,还用了两个形象的比喻进行反驳,教育冉有认识自己失责,作为祭祀的家臣,冉有应该拼死力谏。那么,孔子为什么要这样激烈的批评冉有呢?
点拨:孔子曾经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礼治的政治主张,反对法治,但不被诸侯采纳。后来,他兴办私学,目的就是想靠自己的学生(特别是那些已经在各诸侯国参加了政治活动的学生)去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而现在冉有违背了自己一贯坚持的政治主张,所以他对冉有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