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教案1(粤教版高中必修四)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4-06-05 07:44:14

  [教学目的]:

  1.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2.掌握“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用法

  3.掌握“以”“所”“哉”等虚词的用法

  4.领会突出运用比喻、排比的方法,语言形象,说理有力的特点

  5.背诵课文,了解作家作品

  [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

  对比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排比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串讲—诵读—练习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解题;介绍作家作品;写作背景;分析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解题、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1.解题:

  谏,劝谏;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

  2.作者与作品:

  魏徵,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唐太宗曾赐手诏,赞魏征道:“昔晋武帝灭吴之后,志意骄怠,何曾(人名)位极台司,不能直谏,乃私语于孙,自矜明智,此不忠之大者也。得公之谏,朕知过矣。当置之几案,以比弦韦(自警)。”魏征死后,太宗又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

  3.写作背景:

  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积极纳谏。太宗起初听不进魏征直谏,发誓要杀他,后来他悟出这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便越听越爱听。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各哦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修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

  二.通读全文,初步预习。

  1.下列加点字注音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臣闻求木之长(chánɡ,生长)者

  B  必浚(jùn,疏通,深挖)其泉源

  C  盖在殷(yīn,深)优

  D  虑壅(yōnɡ,堵塞)

  E  则思正身已黜(chù,罢免)恶

  2.自读课文,找出对偶句、排比句、比喻句,用红、蓝、黑三色画横线。(略)

  3.画出下列句式,并解释:

[1] [2]  下一页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