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说课稿3(人教版必修5)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
《边城》是高中语文必修5第一单元的一篇小说。按新教学大纲的要求,高中语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品位,并进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注意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而小说是人生的“百科全书”,阅读小说,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因此散文化的《边城》既承担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并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
2、教材分析:
时光破碎的质感,苦等未果的宿命;有始有终的故事,无头无尾的情缘。《边城》的文字像散落的碎片,片片映射着故事中淡淡的无奈和隐隐的惆怅。细致到了极致,温婉却有血性。作者用清新优雅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恬静的风景,与在这水乡发生的故事浑然天成,使得你不由自主地走进这座用湘西的青山绿水、古朴淳厚的世俗人情及作者缠绵质朴的爱和人性的美构筑起来的具有桃花源般的古城,去发现它,展示它,品味它。
小说是以人物刻画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个基本要素。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学会了通过小说三要素来鉴赏小说,在这篇小说的学习中,教师将进一步加强对三要素中人物的心理描写和对话描写的指导,这对学生今后鉴赏和把握小说起着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
二、说学情
1、学生为普通文科生,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太好,主要表现在对语文学科重视不够,学习习惯不佳,缺少生活积淀和审美意识,对文本品味鉴赏的自觉性不够,表达不到位。因此需要通过朗读来强化语感。
2、学生表达能力虽不强,但思维较为活跃,所以需要深度挖掘的时候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
3、学生在此前刚刚学过两篇小说,对品味小说语言和分析人物形象的一般方法已初步掌握。因此我选择从人物对话的鉴赏作为切入点来理解课文。
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及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学习分析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所起的作用”,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是:
三、说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2.把握作品中翠翠、爷爷等人物形象。
3.提高学生对含蓄语言的感悟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以学生的阅读发现为线索,教师的阅读提示为指导,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
2.阅读兴趣的激发与阅读结论的归纳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阅读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接受作品中所表现的古朴、淳厚的民风和风俗美、人情美的熏陶。感悟真善美,亲情与爱情。
教学重点: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情感变化,把握翠翠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细腻入微的情感变化。
体会作者所要表现的“人性之美”。
二说教法
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我也认为,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而,我根据情况采用了小组讨论、师生对话等方式。
语文教学最不可忽略的就是读,但本文文章较长,我采取了泛读与精读结合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此外精当的当堂训练和课后作业也能让课堂讨论不流于形式,提高课堂效率。
根据以上具体做法如下:
1提问法
讲解时让学生在预习后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划出描写翠翠情感变化的关键词语,并结合作者写作风格和课文背景理解情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此外仔细观察和揣摩这些词语之间的内在关联。
2、泛读与精读结合法
让学生浏览课文,熟悉文本内容。反复品读祖孙两的对话,让学生讨论这段对话是如何展现人物性格的,体现了爷爷对翠翠哪方面的疼爱与呵护,包含着翠翠怎样的心理活动,并结合翠翠的情感变化这条线让学生总结爷爷对翠翠的爱体现在哪几方面。在留了预习作业的基础上完成的,这样可以避免走形式,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的不同观点可以碰撞和交流)
讨论法
3、教师点拨(注意发现学生问题并及时解决)
比如通过学生对人物形象的鉴赏,我发现学生们对翠翠的感情理解不明确,所以我就要着重启发讲解
三说学法
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加强学法指导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对象所采取的研究态度。”具体而言,就是引导学生在激趣和质疑中学会学习,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根据以上依据,学法如下:
1、浏览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2、圈点勾画,筛选信息。自主鉴赏,品读人物语言,体会人物情感。
我们知道,评价、鉴赏能力是语文诸能力层级中的最高层级,在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中对评价、鉴赏能力的考查已经成为高考的一个热点。在小说的评价、鉴赏中,理解关键词语对理解文意有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