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 城 第2课时 优秀教案(人教版必修5)
导入新课
关于《边城》的创作动机,
合作探究
分析讨论人性美
1.节选部分主要表达了人类哪些“爱”?
明确:翠翠与祖父的祖孙情、翠翠对傩送的爱情、边城百姓间的睦邻之情。
2.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
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学生找表现祖孙亲情的文段,体会这种真挚亲情。
明确:(1)翠翠对祖父的爱:翠翠深爱祖父,深深地依恋祖父,但她对祖父的爱带着一些调皮、一些娇气。(第一课时中已做探讨)
(2)祖父对翠翠的爱:祖父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他对孙女亲情无限,在生活上,他对翠翠关怀无比,为陪翠翠进城看赛龙舟,他“赶夜到城里去商量,请那老人来看一天渡船”;节选部分已初步显示他为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他试探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妇,请人来做媒,你答应不答应”。因为女儿和女婿的悲剧,在他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痕。爷爷怕翠翠再遭当年的不幸,所以节选部分以后老人家战战兢兢地看守着孙女,他善良朴实的性格中也因此多了几分谨慎与多疑。他下决心一定要给翠翠找个好人家,尽好这份最大最后的责任。最后天保的死造成孙女的悲剧,他又无能为力,不能向任何人求助诉说,只能撒手而去。可以说他是在孤独中死去的。可以说爷爷一辈子为翠翠操碎了心。
3.翠翠和傩送的爱情。
这是一种纯洁朴实的爱情。(主要体会翠翠情窦初开的娇羞心理,略)
4.睦邻之情。
作者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边城明净的风光,教化着朴实的人们。这里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在小说中,每个人都热情诚实,人人均有君子遗风。“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学生相互合作找出文中表现睦邻之情的文句,分析点评。
明确:傩送看翠翠一人在河边,就派人送翠翠回家,表明他的善良;顺顺见翠翠祖孙日子拮据,就送了好些粽子给他们,表现他的慷慨好意;过渡的人感激祖父的热诚尽责,给他钱,爷爷俨然生气似的,硬追着把钱还给人家,末了还给人家一大束烟草,表现了邻里之间的真诚、质朴之情。
5.重点赏析老船夫身上的人性美。
明确:老祖父忠厚善良,五十年如一日撑船摆渡,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端午龙舟,令人神往,他却忠于职守,寂寞地守着渡船。即使是为了陪翠翠而请人帮忙看船,也时时挂念朋友的孤单,即刻回去替换。他古道热肠、重义轻利,过渡的人感激老人的热诚尽责,馈赠他,他却“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他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静静地忠实地在那里活下去。”正是在平凡的生活中,老船工显现出与众不同的“美”。
风情美的赏析
1.《边城》还充分地描绘了湘西边地风俗,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划出文中集中描写环境的文句或段落,边诵读边体会其意境的作用。
2.师生研讨,欣赏两幅画面,思考这些风俗描写有何共同特点?又有何作用?
[龙舟竞渡图]:“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五百响鞭炮。”
那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的龙船,船上蓬蓬镗镗的锣鼓声,那用雄黄酒在额上画“王”字的看龙船的妇女和小孩,那雄健的桨手和鼓手,还有赛船后泅水能手抓雄鸭的表演,写得绘声绘色,交织成一幅湘西边地健美多姿的“龙舟竞渡”风俗图,充满了诗情画意。正是在这幅画面背后,作者不露神色的使两位男主人公出场了。
[元宵烟火图]:“两个新年虽照例可以看到军营里和各乡来的狮子龙灯……俨然毫不在意的样子。”
这又是一幅充满湘西特色的民情风俗图,极写元宵放烟火的热闹,但翠翠虽也看过这样的热闹,却总觉得“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映衬出翠翠内心朦胧而甜蜜的感情。
3.讨论并小结:环境描写的共同点和作用。
明确:端午节的龙船、元宵的烟火,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湘西边陲特有原始自然的民情风俗图,表现出湘西边地风俗古朴纯真的美。这些抒情诗般的风景风俗画卷,构成了小说中人物活动的背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还烘托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同时,这风景美、风俗美又与种种光彩夺目的人情美交相辉映,浑然一体,把一个美好的边城点染得充满了诗情画意。
赏玩品味,品味语言美
1.沈从文自己称《边城》为“乡土抒情诗”。小说的语言也与所表现的内容和谐统一,质朴、清新、自然、含蓄,处处蕴含着浓郁的诗情,字字浸渍着作家的温爱。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这首乡土抒情诗的语言,请同学们说说,读后最喜欢的是哪些文字?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