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古诗歌鉴赏: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09-11-07 10:35:29

知识大观园

题例透析

2007年湖南卷

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5分)

示长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佑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参考答案】

颔联:(1)“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二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凉况味(2)“草草杯盘”“昏昏灯火”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容易生发悲怆之情。(3)“草草”“昏昏”是叠词妙用。“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许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

颈联:(1)“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

2)“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

3)“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

【分析】

2007年湖南诗歌鉴赏一改以前两年的比较鉴赏形式,赏析诗歌的语言,给考生提示了诗歌的情感是什么,而且要求考生分析诗歌是如何体现作者的感情的。表面上看起来是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实际上是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技巧。

2008年湖南卷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它是全诗的诗眼,作者以此统摄全诗。王昌龄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作者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分析】

2008年的湖南高考诗歌鉴赏题借用了前几年湖南卷的特色,采用了比较鉴赏的方式,只是题目的设置有了些变化,要求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作者的感情以及这个词在诗中所起的作用。

2007年全国一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参考答案】

1)表现的是无奈、苦涩的心情。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乡思,但他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嗟叹”不已,无奈地说“休对”老朋友说什么乡思之愁,“且将”新火煮新茶聊以自慰吧!

2)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思乡之情。这首词因景生情,情景交融。

【分析】

1题,只考查诗歌的情感维度,并作简析。简析时,一定要注意,所析与前面的感情基调要保持统一,而且一定要结合词句的具体内容。

2题,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此诗赏析。一看是“赏析”二词,那就意味着一定要有艺术手法的体现,即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起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这是一般的定式了。那么对于此题,命题人要求从“情”和“景”的角度赏析,那就意味着答案最好分三点:①什么情;②什么景;③情和景间是什么关系(那当然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因景生之类的词了)。

2007年全国二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①。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表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修画面活了起来。

【分析】

第一题考查形式是炼字,实际上是对这两个字所蕴含的诗歌形象予以描绘,也是对诗歌思想内容的揭示。

第二题直接要求回答诗歌所展示的画面(即诗歌形象),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下载word文档压缩附件点击下载此文件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