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古诗歌鉴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09-11-07 10:37:01

考情大视界

古诗词鉴赏题要求: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查能力层级为E级,鉴赏评价。

综观近几年湖南和全国各省市高考试卷中的古代诗歌鉴赏题,不难发现现在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考查出现了多样化,其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选文多样化。选文原来集中在唐诗宋词元曲,现在从历朝历代的诗歌中去遴选,湖南2006年的选文甚至是《红楼梦》中的诗歌。

考查题型多样化。现在的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湖南一直是简答题或简答填空题为主。

考查形式多样化。考查形式有炼字,有析句,有整体鉴赏,有比较鉴赏。湖南近几年这几种形式都出现了。

考查内容的多样化。诗歌的作者感情、思想内容、表现手法、意象、意境、语言等都涉及了。湖南卷以考查作者感情、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为主。

考向预测

新课改之后的第一次高考,诗歌鉴赏题怎么考,应该值得我们教者思考。根据新教材的内容安排分析,

必修教材里面有专门的诗歌单元,又还有选修教材的内容,从考试的分值上来看应该要加大,诗歌鉴赏题的分值应该在八分到十分之间,如果出现选考题,选修诗歌的考生这一内容的比例应该加大,分值也会相应的增加。

诗歌题型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因为现在对诗歌的考查,各种题型都已经出现了,而湖南的题型一般是以简答题为主,而且倾向于对诗歌整体的解读。自湖南自主命题以来,多次出现了比较阅读鉴赏,这也是教者要引起重视的。从考查的内容来看,应该会涉及到诗歌的形象,感情和表现手法,这是对诗歌堂堂正正的考法,也是湖南命题人所追求的。

诗歌的选材应该不可预测了,从这几年的选材来看,湖南的选材没有规律,有时也体现了不拘一格,但总体来说让考生感觉不是很难。所以,我们只要抓住诗歌鉴赏的一般规律就可以了,更多的是提高考生的古诗文修养和掌握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

 

第一节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知识大观园

题例透析

2004年湖南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6分)

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这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听笙诗。笙是一种由多根簧管组成的乐器,其形参差如凤翼,其声清亮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传说仙人王子乔亦好吹笙作凤鸣,此诗有以此相喻的意思。

第一句,写宛如凤鸣的笙曲似从天而降,极言其超凡绝俗。“隔彩霞”三字,不直接描摹笙声,而说笙声来自彩霞之上,通过想象中的奏乐环境之美,烘托出笙乐的明丽绚烂。

第二句,紧承上句,写诗人对笙声实际来源的悬想揣问。笙声奇妙,引得诗人寻声暗问。这一句不仅点了题,同时也间接地表现了笙乐的吸引力。

第三句,承第二句而来,但诗情产生了跌宕。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咫尺天涯,顿生“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加强烈的憧憬,从而激发更为绚丽的幻想。

第四句,                             

                                   

【参考答案】写诗人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与首句呼应,仍然从奏乐环境着笔;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一个“疑”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感),别具一格。

【分析】

这道题继承了往年的古诗鉴赏,但往年注重对诗歌中关键字词的把握。2002年是对“折柳”二字的评析,2003年是找出诗眼并加以简要地赏析。而此次是要求对最后一句的赏析,这是一道创新发展题,对学生提出了较高要求:一是读懂全诗,把握整首诗的风格和意境;二是读透前三句的赏析,从中得到启示,并且答案要紧扣前面;三是要熟知诗歌的常用表达技巧;  四是要准确运用文学性较强的鉴赏语言,表达得生动深刻而流畅。

本题学生应注重答出5个要点,赏析才算全面:一是末句是寻访不得后的想象;二是与首句呼应;三是通过写花而写出乐声;四是一“疑”字用得好,好在何处;五是用视觉写听觉(运用通感),这五个方面是分别从意境到技巧加以鉴赏。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能力。命题为了降低解答难度,对其它几句诗作了鉴赏,为鉴赏第四句作了提示,但也提出了要求,应该象前三句那样即说明诗句内容,又鉴赏其技巧。如果只解说诗句内容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合题意的。

2005年湖南卷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首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和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的眷念和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2)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

【参考答案】(1)柳诗之“望”在末句(位置),虚写置身峰头(写法),收束全篇(作用),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达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思想感情,“更”体现特点)。(2)柳诗“尖山似剑”,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园愁肠如割的痛楚(情感内涵),诗人在比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表现手法),直接抒发了奔迸而出的强烈感情(感情的表达形式)。………………………………

下载word文档压缩附件点击下载此文件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