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纹》教案6(苏教版必修5) 高三语文教案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1-03-08 10:44:28

《斑纹》教学设计 
一、教材依据 
依据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必修五“科学之光”专题,“奇异的自然”板块。 
二、设计思想 
  贯彻新教材,落实新课改,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真正意义上做到语文课堂的“人文”关怀。本人设计了本节课,首先编者把它放在“科学之光”专题的“奇异的自然”板块中,我就在教学目标中揣摩编者意图,同时又顾及目前文学创作在文体上走向融合渗透的一种趋向,特别是本文兼有散文 “绘形绘色”的语言和议论文理性的语言定出了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教材,引导学生,克服以往只拘泥书本,不重课外拓展;只重知识传授,忽视人文关怀的缺陷,本节时时处处把学生放在教学的“首席”位置,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真正意义上做到“快乐学习”,做到“育人”与“学习”的统一。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2、理解斑纹及关键语句的含义 
3、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思路,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合作探究  采用小组讨论、筛选要点 、 理清思路 
2、点拨法    针对课文难点,教者酌情指导 
3、竞赛激励法  通过四次活动分别决出“智者”、“勇者”、“哲人”、一双“慧眼”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意观察、勇于探索、热爱自然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思路,训练快速概括内容要点 
2、品读本文“绘形绘色”富艺术感染力的语言 
五、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形象艺术的表达能力,对哲理性阐述的理解能力 
六、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布置学生观察生活的“斑纹”,最好制成图片 
七、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科学世界真是缤纷多彩,需要我科勇于探索和发现,就让我们跟随周晓枫走进这奇异的自然,欣赏《斑纹》独特的美丽。 
(二)作者简介 
周晓枫,1969年6月生于北京。199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在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做过8年儿童文学编辑,2000年调入北京出版社,从事杂志编辑工作。一直从事散文写作,作品有《它们》、《鸟群》、《圣诞节的零点》、《种粒》、《斑纹》、《马戏与杂技》、《幼儿园》、《黑童话》、《你的身体是个仙境》等等。出版了个人散文集《上帝的隐语》、《鸟群》、《收藏——时光的魔法书》和《斑纹——兽皮上的地图》。曾获冯牧文学奖、冰心文学奖、《十月》文学奖、《人民文学》奖等奖项。 
(三)有关文体 
让同学们初读课文,感受一下文体,自由发言,说说是什么文体 
生1:散文,因为它取材广泛行文自由。 
生2:说明文,因为它主要围绕“斑纹”向我们展示了不同类别。 
生3:议论文,因为它的语言议论性强、有理性。 
师总结: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这篇文章,文体特征不是非常明显,说它是散文随笔可以,说它是科学小品也不无道理,它反映了目前文学创作在文体上走向融合渗透的一种趋向。 
(四)解题   文章标题是“斑纹”,“斑纹”在文中究竟是什么?(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 
生可解说: 
1、斑纹指的是蛇身上密布全身的鳞片组成斑澜的图案 
2、指的是水族馆里看到的一种鱼 
3、指的是螺壳丰富变化的色彩和花纹 
4、长颈鹿、斑马、老虎的皮毛 
5、大地也有斑纹 
6、人也不过是一个斑点 
师总结: 
“斑纹”含义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既指动物皮毛的形与色又指人类内心的精神生活,带有哲学的意味,指一切存在。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