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教案6(苏教版必修5) 高三语文教案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的一篇怀旧杂记,语言朴素流畅,感情真挚自然,细节真实生动。无论是对项脊轩变迁的叙述,还是对自然景物、生活场景的描写,都融入了作者的浓浓情思。教学中应重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文章细节描写,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进而感受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感情,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全文的感情基调和以“喜”“悲”统摄全篇的组织方法。
2.探究细节描写的精妙,理解“借景抒情、借事抒情”的写作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结合课前预习要求,整体理解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文章细节描写,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进而感受人物形象,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体会作者“多可喜亦多可悲”感情。
第二课时:理解和掌握实词“先、过、胜”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以、而”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完成课堂知识20分钟的检测题。
课前要求
1.了解作者归有光生平及散文创作特点。
2.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了解文章中出现的与称谓(先大母、先妣、束发)、婚姻(归、归宁、来归)、做官(象笏)及建筑(轩、厅、扃牗)有关的一些词语的意思。
3.了解“志”这种文体并在文中圈出字词上的疑难之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前预习交流:
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震川,江苏昆山人。人称震川先生,有文集《震川先生文集》。清代散文“桐城派”的代表人物姚鼐评价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与清代“桐城派”之间的桥梁,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被称为“唐宋派”(明代散文流派)。他们认为作文应学习唐宋文章的法度,尤其推崇宋儒“文道合一”的主张。
归有光自有苦读,9岁能文,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到60岁才中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丞,一生郁郁不得志。
2.释题:
项脊轩,归有光家的一间小屋。轩,小的房室。志,记录、记载的意思。
二、课堂师生讨论与交流
1.“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这句话写出了项脊轩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破陋、狭小和阴暗(点出对应的句子“又向北,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采用白描的手法形象生动且具体,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2.经过作者稍稍修缮后,项脊轩又表现出怎样的特点?
提示:明亮、优雅和寂静。(亦遂增胜、冥然兀坐、万籁有声等,以动衬静)
3.在这样的轩中读书、生活,作者有怎样的感觉?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提示:惬意,愉快,舒适,怡然自乐。(借书、偃仰、冥然、庭阶寂寂、小鸟、人、明月、桂影、风影等)情感:可爱(值得喜爱,深深眷念)
教师板书:(学生交流与评析)
归有光居在 的项脊轩中,多可喜;
4.“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提示:承上启下,从环境描写转入叙写人事的变迁,突出“可悲”。
5.“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这句话从什么角度写出了什么?
提示:从时间变化的角度(始—已—凡再)写出了旧式大家庭四分五裂和衰败的情状,一个“矣”字是何等的庸俗和可悲。(一“悲”:“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从客观景物的记叙中寄予深长的感叹。)
6.作者围绕“亦多可悲”还分别记叙了哪些事情?找出与之对应的表达情感的句子?
提示:
母亲的早逝(通过间接和直接描写追忆亡母旧事:老妪口吻,“以指扣门扉”和“儿寒乎?欲食乎?”的问候,描绘出了一个听到女儿啼哭而动了怜爱之情的年轻母亲的形象,突出了母亲的慈爱和对母亲的哀思。)(二“悲”:“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情动于中,却还只是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
未能实现祖母的愿望而祖母已逝。先自语,然后两个动作:“以手阖门”和“持一象笏至”将祖母对孙子的牵挂、赞许、鞭策、期望的复杂情感,描绘得惟妙惟肖。(三“悲”:令人长号不自禁。则如汹涌的潮水,直泄而出,完全失掉了控制,悲痛的情感十分强烈。)
第三段是补叙,写项脊轩遭火不焚的原因和自己的读书生活。以一种富于生活实感的琐事作点染,极亲切地写出了一种生活体验,与首段呼应,进一步表现项脊轩内外的寂静清幽以及作者对人和对屋的深厚感情,凸现出一个耐得住寂寞的读书人形象。(四“悲”:扃牗而居,足音辨人。)
第四、五段:补记亡妻在轩中的生活片段和项脊轩以后的变迁,将爱妻“生前”与“死后”对比,抒发作者怀念妻子的真挚情感。末尾,作者以乐景衬哀情寄予自己对妻子早夭的深深悲痛,突出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之情。(五“悲”:爱妻早逝,室坏不修。)
教师板书:(学生交流与评析)
归有光居在 的项脊轩中,亦多可悲。
三、探究发现,品味文章的写作特点
7.课文以《项脊轩志》为题,却不在轩而在写人,文章对亲情的表达,为何真切感人?
(1).学生画出写母亲、祖母和妻子的语句,引导其概括表达方式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