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气象学家竺可桢
24气象学家竺可桢(第一课时1)
一、教学理念:
以竺可桢的“日记”贯穿整个教学,以小见大,以点带面。通过品读“日记”,体悟“日记”中包含的深义,感受竺可桢把全部心血都用在科学研究上的精神。在感悟的过程中,得到语言与精神的双重洗礼。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理解“支撑”等9个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与“日记”有关的重点句段。
3、深读课文1~~5自然段,学生在探究、交流的过程中感受竺可桢把全部心血都用在科学研究上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
感受竺可桢把全部心血都用在科学研究上的精神。
四、教学过程:
一、日记导入
1、师:同学们,平时你们写日记吗?你的日记中都会记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讲述)
2、师:是啊,平时我们写的日记都是记一些生活中的事情。现在我们也来看一篇日记(课件出示)
1974年2月6日,气温最高零下1℃,最低零下7℃,东风一至二级,晴转多云。
① 谁愿意来读读? (注意引导读通读顺)2生
②这篇日记和我们平时的日记有什么不同?(简单,只记录了气象变化)
3、师:是啊,这是一篇普通的气象记录文字,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写的一篇日记。
板书:24、气象学家竺可桢
①谁来读读他的名字?(注意“竺zhú、桢zhēn的读音)
②一起读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走进日记
1、师:今天就让我们打开竺可桢的日记,走进竺可桢的世界,去感受他的生活。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读读课文,把文章读通顺,碰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读后交流: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指名3~4生,注意正音)
A、齐读难读的句子。
3、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读的这篇日记看似普通,可真的普通吗?为什么?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下课文,找出不普通的地方。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竺可桢是怎样写下这篇气象日记的。
(课件出示)
1974年2月6日清晨,一位躺在病床上的老人,支撑着身子坐起来,拧开收音机的旋钮,听收天气预报。他戴上老花眼镜,哆哆嗦嗦地在笔记本上写下一行小字……这是老人留下的最后一篇气象记录。第二天,他就与世长辞了。
①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他读准了没有。(注意正音:拧nǐng 钮niǔ哆duō 嗦suō 篇piān 评价:这些生字读得真准,让我们也学他的样子来读读这几个词语)
②再请一位同学来读。
③读了这段话后,你感受到了什么?(理解“支撑、戴上老花眼镜、哆哆嗦嗦、最后一篇、与世长辞,体会竺可桢是在病危无力,极度虚弱的情况下,写下了这篇日记的,这篇日记是竺可桢用自己最后的生命来写的。感悟参考:
A、竺可桢把日记看成他生命的一部分;
B、竺可桢就是这样坚持不懈地记着气象记录的;
C、竺可桢为科学研究奋斗一生的信念;
④让我们怀着深深的敬意,再来感受这令人感动的一幕吧! (学生感情朗读)
3、(课件回到日记)
1974年2月6日,气温最高零下1℃,最低零下7℃,东风一至二级,晴转多云。
师:是啊,,这,不是一段普通的文字;这,是气象学家竺可桢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用颤抖的笔写下的最后一篇日记!
板书:日记
相信同学们再读这篇日记时,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①学生朗读(感情深沉,速度缓慢)
气象学家竺可桢(第一课时教案2)
三、研读日记,品味精神
1、同学们,像这样的日记,课文里还有吗?请大家快速用笔划出来。
(指名读,课件出示)
“3月12日,北海冰融。”
“3月29日,山桃始花。”
“4月4日,杏树始花。”
“4月15日,紫丁香始见。”
“5月1日,柳絮飞。”
…… ……
①谁来读读?(注意融 róng的读音)
②从这些日记中,你发现一个怎样的竺可桢?
A、“细心”“认真观察”,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融、始、飞)
2、发现这些容易吗?(不容易)
师:是啊,不容易!然而,竺可桢却在3月12日发现 ,在3月29日发现 ,在4月4日发现 ,在4月15日发现 ,在5月1日发现 ,大自然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逃不过他的眼睛,怪不得课文中这样形容竺可桢(课件出示)
竺可桢就像一位在大自然中巡逻的哨兵,时刻都在细心地观察着大自然的每一个变化。
① 谁来读读这个词(指“巡逻” ),平时你都见到谁在巡逻?他都在观察什么?而竺可桢都在观察些什么 ?(大自然的变化)让我们猜测一下,他都观察到了大自然的那些变化?
(引读)是啊,多么细心的气象学家,他就像 。他的笔记本,是一本大自然的日记。
3、(课件回日记)师:相信同学们再读这些日记时,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4、师指两个省略号,问: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这里有两个省略号,这两个省略号能省吗? 你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解释一下吗?(课件出示)
从1936年到1974年的38年中,他的四十多本日记和笔记本加在一起有近千万字!
①从这句话中你体会了什么?(感受朗读)
师:是啊,38年!这三十八年中,他在观察天气变化时,都会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
师:是啊!38年,13907天,这每一天,他都在 ,都在 ;这四十多本日记和笔记本,每一本都包含着 ;这上千万字的气象记录,每一个字都凝聚着 。
②、其实,竺可桢从1917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留学时,就养成了每天写日记的习惯。天气和大自然的变化是他每天必须记录的内容。由于战争的原因,只保存了从1936年1月1日到1974年2月6日(逝世的前一天)的日记,共计38年又37天,这期间没有一天的空白,而且,日记上的每一个字都是一笔不苟,令人叹为观止!
③、当你知道了这些,你有什么想说的?
四.体悟“日记”背后的这个人
1、师:是啊,竺可桢就是这样常年如此,从不间断地记录着气象变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支撑着身子,哆哆嗦嗦的在笔记本上写下了这最后一篇日记!
(课件出示临终前的日记)
①、学生配乐感情朗读日记。
2、师:(配乐)竺可桢就是这样把自己全部的心血都用在了科学研究上。可就是这么一位伟大的气象学家,在1974年2月6日清晨,记完这最后一篇气象记录后,再无力捧起那写满他毕生心血的日记,第二天便与世长辞了……同学们,竺可桢留下了四十多本日记,但他留给我们的仅仅是这一本本的日记吗?他还留给我们什么?(学生说,并把重点词句板书)
2、总结:(指黑板板书)是啊,竺可桢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日记,他留给我们更多的是他那(参考:坚持不懈的精神,坚定的科学信念,认真的工作态度,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这节课我们上到这儿,下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竺可桢!
板书设计:
24、气象学家竺可桢
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