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小学语文 三年级(苏教版)期末检测质量分析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0-04-09 15:47:45

3.习作部分,大部分学生能根据要求完成好习作。本次检测是道半命题习作,学生曾经在平时写过练过,大部分学生能理解题意,紧扣写作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并能围绕中心,写自己喜欢的文具或者玩具等小物件,将物件的形状、颜色、用途写出来。有的学生能在写作过程中调动平时已有的积累,用词准确、句子通顺、条理清楚、富有想象力,体现出较强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做到文从字顺,写作有序。究其原因:首先,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量,有一定的语言储备。其次,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加大了写作训练的力度,除了让学生完成教材中所要求的习作,还经常布置一些如摘抄好词佳句、写观察日记、写活动片段的小练习。学生的写作能力渐渐有了提高。

同时,我们还看到,教师的教学比较扎实,注重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老师们能以新课标的精神和教材要求为准则,认真解读教材,善于挖掘教学中的训练点,对年段的目标把握比较到位,扎扎实实抓语言文字的训练,注意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做到举一反三,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试卷中,我们还看到了教师的敬业精神,教师普遍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注重做好学困生的辅导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部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课程标准》对于第二学段的“识字写字”有这样的要求“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可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就是对生字词的掌握不牢固。我们看看考题是怎样结合《课标》精神呈现出来的:(出示)

课标要求

考题呈现

考查意图

教材训练点(出处)

《课程标准》第二学段:“识字写字”有这样的要求“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看拼音填字成词14%

 

根据拼音写同音字2%

 

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4%

检测学生拼音掌握情况;检查学生对本册生字,尤其是较容易写错的生字的掌握情况,还考查学生对同音字、多音字的辨析和运用能力。

本册中的生字、多音字

例如,题目第一部分中的“看拼音填字成词”和“根据拼音写同音字”,题目主要是检查学生对本册生字,尤其是较容易写错的生字的掌握情况,还考查学生对同音字的辨析和运用能力。不少学生对一些典型字的字型识记不牢固。比如:“窗帘”的“窗”,“降临”的“降”,“随即”的“即”这些字错得较多; “窗”“甚”“势”“临”等字则更多的是笔画交代不清或多笔少画,另外,很多学生因为对“路径”一词不理解,所以将“径”写成“近”或“尽”;还把“究竟”的“竟”写成“竞”。 这些错字现象反映出不少学生对于笔画比较复杂的字和音近、形近的字还不能很好地区分。错得最多的是“将句子中的画线部分换成词语”一题。这一题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能根据语境,正确将意思用词语概括出来,要学生说是简单的,但是让学生写出来,问题就来了。根据样卷的统计,该题全对的学生仅占18%,多数学生对“迫不及待”的“及”与“急”相混淆,对“连绵起伏”的“伏”和“浮”字相混用。可见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词语积累时,还要让他们关注词语中易错的字,学会运用自己所积累的方法去区别去记忆生字。学生整张试卷中,因为错别字而导致扣分的情况比比皆是,在阅读题中,从文中找词,不少学生把“渐渐地”写成“渐渐的”;“告”写成“造”。习作中的错别字就更多了,其中有不少是已经学过的生字。

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方面与学生的知识水平、年龄特点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我们平时的字词教学紧密相关。首先,进入中年级,教师的时间与精力主要集中在阅读与习作上,实在难以拿出更多的时间抓字词教学;其次,也正是因为我们用于字词教学的时间极其有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更应该注重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但是目前仍有少部分教师在字词教学中缺少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仍有待加强。第三,学生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中只有识记而缺乏运用,对生字词的回顾较少,如在对多音字的辨析中“参差不齐”的“差”由于平时运用极少,学生出错最多。所以,中年段的教学中,我们将工作重心与目标逐步转向阅读和习作训练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字词的巩固与积累。

2.学生有一定的语言积累,但不够扎实,或是有积累但不能灵活运用。尽管日常的教学中教师们都关注到丰富学生的积累,但从检测中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积累并不扎实。例如学生对“古今贤文”的理解和运用题中,不少孩子有一定的积累,可能已经能够熟读成诵,但对句子的意思仍一知半解,所以根据语境选择句子时,这部分的学生没能正确选择答案。还有一题“本册书中有许多值得我们赞扬的人物,我们可以把掌声送给唯一找到真金的    ,还可以把掌声送给      ”这个题目看着简单,学生在课文学习中虽然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和感悟,但是在答题过程中,学生是有积累,却无法组织语言自如的表达,出现了词不达意、成分残缺、语序不清等表达方面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几点:第一,虽然学生通过课内外阅读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这些积累往往仅停留在口头上,说得出却写不出的现象比较普遍,学生的积累浮于表面,不够扎实。第二,学生的语言积累往往只追求数量,并没有达到真正的理解,因此在运用中常会出错。第三,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语言的机会也比较少,缺少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灵活运用。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