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小学语文 三年级(苏教版)期末检测质量分析
3.学生对应用文的掌握不太理想。教材中安排了两次与应用文有关的练习,分别是写留言条和请假条。练习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应用文的基本写法,能在生活中学习运用。在阅卷中,我们发现,学生的满分率并不高。班与班掌握的情况也比较悬殊,有些班的整体试卷答题情况非常优秀,丢分少,有些班试卷问题层出不穷。当然,试卷中所留的位置有限,给学生的答题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学生所写的请假条在格式、内容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问题出现,具体的错误类型我就不一一举例了。原因:第一,学生在第八单元的练习中才正式学写请假条,距离考试的时间不长,学生得以练习的时间较短;第二,请假条相对于留言条,在格式和内容上的要求更复杂一些,而且在前几届的考试中都没有出现过类似的题目,所以不少学生忽略了对请假条的复习。从检测中我们也应反思,请假条和留言条在学生生活中的应用是比较广泛的,于是编者在同一册书中,放入两次应用文的练习,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格式和写法,及时地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因此,我们也应重视该内容的教学,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加以巩固。
4.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待加强。其实所有的阅读题的答案都能在文中找到,它们显性地或隐性地存在于语言文字中,需要学生不断地“研究”、“解读”文本才能发现,但是由于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归纳、概括能力的薄弱,文字表达能力的欠缺,而导致了扣分。
本次检测,短文一的第2小题对一字多义的“袭”字选择准确的意思,部分学生没有联系课文中句子的语境来理解,单凭生活经验选择了“趁人不备而攻击”的答案;第3小题画出大家喜欢小露珠的句子,相当一部分学生只画了一句。看来学生在阅读中还没有真正理解句意,所以无法选择字词的含义;不少学生缺乏读的耐心,没有仔细地读完整段话,或者读完句子了也无法理解句子的意思,所以这一题被扣分的现象比较严重。短文二中对刺猬硬刺的两个作用不少学生不会概括,如把“保护自己”写成“身体蜷成一团,成为一个可怕的刺球”现象比较普遍。问题的出现应当值得我们反思,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重在过程,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是在过程中培养起来的,教师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还应注重在阅读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读、悟、说、写等方法的指导,对全体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注,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
5.作文水平发展不均衡,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此次检测也反映出了学生真实的写作水平。学生在习作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1.没有认真读题,忽略了题目中“小物件、文具盒、玩具”等字眼,把作文写成了小动物或童话故事;2.有的受到课本中习作的影响,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3.还有部分学生的篇幅过于短小,表达不够具体,语句不够通顺,词汇贫乏,习作中存在着错别字多,标点使用不正确的现象。有的把小物件的形状、颜色、用途用极为简单的语言平凑成100字不到的文章,有的在对物品进行简短地描述后就加入了一大段与题意完全不符的句子。作文中所体现中的两极分化现象比较明显。从该题的检测中,我们看到部分学生对作文仍存在惧怕心理,不喜欢作文,不愿意书面表达,没有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语言积累太少,作文基本功有待加强。《课程标准》对于低年段的学生“习作兴趣”方面的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而对中年段学生的要求是“留心观察事物,乐于表达,增强信心。”其实从教材的解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教材中所安排的8次习作内容中,有4次与生活中的观察有关,中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提供灵活多样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多看、多读、多写,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走进习作的起始阶段。
6.部分学生的还没有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欠缺审题、答题的能力。检测中我们可看到,部分学生仍没有养成认真审题、认真答题的习惯,答题粗心,缺乏审题时的耐心,缺少检查的习惯。首先是不会审题,填写诗句一题中,个别孩子一看到“山行”两字就填上了前两行诗,后面的题目“呈现出一幅鲜艳如火的枫林秋景图”没有了任何的作用。不止一个学生在写请假条时,看到“请假条”三个字,提笔就写“我早上起来头疼,还有点发烧”。第二,除了审题等方面的原因,学生的漏题现象也比较严重。相当一部分学生漏掉了短文二中画中心句这一题。第三,卷面的书写有待加强。每个班级都有部分学生书写不够认真,写字潦草,不规范,卷面涂改比较严重。学生进入到三年级,要写好钢笔字的确还需要一个过程,但有的学生的从试卷卷面看,不少他不能写好,而是他没有认真写字的习惯。这些不良的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对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要常抓不懈,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规范地书写汉字,认真地答题,把这些良好习惯培养成为学生终身的习惯,因为这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度,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
四、对今后教学的建议:
1.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首先,加强识字方面的教学,不断改进识字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我们要关注识字教学的回生率问题。虽然我们已不能在这一块的教学中花太多的时间,但是我们应该采用多种灵活有效的方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强化对生字的正确记忆。第一,我们要要加强对同音字、形近字的比较练习,可运用字理识字等生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降低混用的情况;我们还可以在教学与复习中采用分散与集中的办法,检查学生对常用字的掌握程度,降低生字的遗忘率;在识字过程中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辨别细微差别的能力,从而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其二,根据儿童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引导学生对刚刚认识的字在以后的两三天中及时复习,避免对生字的回生。
2.立足于课内,延伸于课外,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学中注重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注重在语言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让学生在学和用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知识的内化、迁移,促进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提高。从试卷命题中,我们不难看出很多题目题型灵活,问题的设置有一定的情境,重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积累、迁移和运用。三年级是学生丰富思维,储备语言,提高语感的关键期。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从一下方面入手:①拓宽学生语言积累的渠道,扩大学生的阅读面,通过多种形式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教师还要在教学中利用好教材、深入地挖掘教材,注重课内外知识的衔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语文。②交给方法,形成氛围,引导和鼓励学生经常背诵优秀的篇章。通过背诵,内化学生的积累。③不断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多为他们创造运用语言的机会,注意在课堂教学及日常的作业中体现对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还要注意关注全体学生,把“训练”落到实处。总之,我们要让学生“有备而来”,顺利地从低年级向中高年级过渡,力求通过多方向多渠道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形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