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教案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1-03-15 09:48:59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教材分析】
“四年级下学期”是向第三学段过渡的最后一个学期,有着“承上”的任务,更重要的是解决“启下”的问题,为了解决好“启下”的问题,本册教材在阅读能力的要求上,既扎扎实实地落实了第二学段相关的目标要求,又适当向第三学段渗透、延伸,注意为高年级阅读教学作好铺垫。这种阅读要求在本单元中也有所体现。
首先注重理解能力的提高。如第6课《最佳路径》:“4、格罗培斯的迪斯尼乐园路径为什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它与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有什么联系?
其次注重概括能力的提高。阅读概括往往要比阅读理解难度更大,要求更高。因此,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绝不能因淡化了上个世纪的“分段”和“概括段意”训练,而忽视或丢弃这方面的训练。基于这些认识,本册关于阅读概括能力的训练作了应有的加强。如第7课《人类的“老师”》:“4、说说第三、四、五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既引导学生进行概括重点段落内容的训练,又训练了学生把握文章的要点,理清文章的条理,为高年级的阅读“了解事件梗概”作了很好的铺垫。
三是注重自学能力的提高。如《人类的“老师”》课后安排的搜集课外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的训练等,都为高年级“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 ,“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等作了很好的铺垫。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是采用主题单元的方式组合教材的。本册教材共分7个单元安排的,每个单元都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每个主题中的课文都洋溢着时代气息、充满着童真童趣、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第二单元共三篇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最佳路径》《人类的“老师”》,属创新篇,是关于倡导创新、教给学生创造力办法的教育。
依据中年级学段教学的要求,我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1、学会本单元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清晰、魅力”造句。能读准多音字:吆喝(hè)、看(kān)管、调转(diào zhuǎn)。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树立创造意识,激发创造潜能。懂得尊重他人,相信他人,给人自由与选择的机会,其中蕴含着巨大的价值。
4、学习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表现人物的主要特点,能按要求写一篇推荐文章。
教学重、难点:
紧扣本单元课文中的重点语句,重点段落,引导学生研读,层层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思想内涵。让学生在读中树立创新的意识,在读中渗透尊重他人,给人自由的人文思想 ;在读中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下面专就本单元的课文和练习谈谈我粗浅的想法。
【篇目教学分析】
《苹果里的五角星》课文讲述了邻居家的小男孩把在幼儿园横切苹果的方法演示给“我”看,并且使“我”从中有了新的发现的故事,从而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课文故事发生在生活中,但学生平时可能缺少这方面的观察和思维习惯。苏教版选择这篇文章,主要是让学生的头脑中有一份创造的思维,是要告诉学生创造非常简单,告诉学生苹果里的五角星早就藏在那里,就等着用“拦腰切开”的方式来发现。因此,学习本文,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的这种打破习惯思维的举措。从而认识到创造力来源于打破习惯思维方式。因此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会用“清晰、魅力”造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树立创造意识,激发创造潜能。
教学重、难点:理解小男孩能切出“五角星”的原因,并通过这个故事受到启示:敢于质疑传统打破常规。
这篇课文篇幅不长,我准备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我采用以读为主线,采用三个层面的朗读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通过学习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以自主形式正确朗读有关词语,并尝试理解课文。通过初读,再读,感知读等形式来理解课文。教学时用韩国三星集团创始人李秉哲卖报的故事导入新课,然后提问:从这一故事中,你们发现到什么?对于学生的回答老师不做评价,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把句子读通顺。在初读课文时指导学生读准“魅”。再读课文时要求学生感觉自己没有阅读障碍了,再试试提出一些问题。感知读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围绕切苹果展开的,哪些段落是讲切苹果前的?哪些段落是讲切苹果时的?哪些段落是讲切苹果后的,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
在第一教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精读课文重点段落,采用同学间合作探究的方式领悟课文内容。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将采用复习导入,抓重点段动手操作,练说解读,研究研究,布置作业4个环节来学习课文。
在复习导入时,我通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这一问题导入新课的学习。
在第二环节的教学中,第一段我抓住重点词:两个“新”字,展开教学。然后通过感情朗读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然后直奔重点段——第二段来教学。课前可要求学生自带苹果一只,我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苹果,在学习小组内开展切苹果的活动。切一个,观察一个,同时绘制一个简单的图谱,说明什么是“拦腰切”?在什么位置切出的“五角星”最“清晰”? 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让学生了解什么叫拦腰切,让学生获得直接的体验。
接下来进行第五自然段的教学,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是教学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句与句之间跳跃性大,又必须穿插必要的词语解释,学生不易弄通。其中“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与“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两句是理解的重难点。所以要精心设计,搭桥架梯,串联读讲:在这一段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这一句话,我出示第5自然段的内容,并且这一句话用红色显示,我们可以设计几个小问题“这图案为什么鲜为人知?指什么图案?怎么得来的?“魅力”是指什么?仅仅是五角星的美丽吗?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再去读一读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引导学生多读。因为魅力这个词不好解释,而本课学习,如果每个孩子不能真实的理解这个词,孩子也很难理解什么是作者告诉学生们的创造力。所以在这点教学上,我不急于忙着让孩子回答,而是要求他们反复读课文,小组之间进行讨论,当然也允许学生借助有关手段来理解这个词。同时“魅力”这词用红色显示。在学生交流的时候加以点拨。等学生理解了这句我们可以问一问这图案不仅吸引了天真好奇的小男孩,也深深地吸引了我。如果对小男孩来说,吸引他的是图案的新奇有趣,那么吸引“我”的又是什么呢?让孩子们再去读一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引出第二个重点句“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教学时,请同学们自读第四自然段,我想学生一定能够自己理解这一句的意思了。也可以就这几个问题“人的创造力是什么?课文是怎么说的?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就是?人们通常的切法是?什么叫“往小处说”? 那么往大处说该怎么说呢?”等几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讨论成熟后老师总结这就是图案鲜为人知的原因。即使有人切出来了,也多是无意,或者是好奇,没有留心去观察,去研究,所以这个图案很少有人知道。创造力就是打破常规,不能循规蹈矩。采用新的思维方式和办事方式。也就是它的魅力所在。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来读一读第五自然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33%(3)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67%(6)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