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情深教学设计(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2-06-16 23:34:21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理解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
2.读准读顺课文,能有感受地读自己欣赏的语句。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重点语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激**感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买《青年近卫军》的事。课文先讲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可见渴望之极。但一元多的书价,贫困的家境,的愿望难以实现。接着,写母亲给钱让我买书。最后,讲我终于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2.介绍作者。
梁晓声(1949──)《慈母情深》的作者,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父亲》;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长篇小说《雪城》、《年轮》等。小说集《天若有情》、《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人间烟火》、《白桦树皮灯罩》、《黑纽扣》。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个别抽查课文中比较难读或容易读错的地方,如: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3.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说自己的感受。
(三)细读课文  体验感悟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慈母情怀体现在何处,找到后用笔划出来,并读一读。给学生充分朗读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的教学应着重指导学生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运用于阅读实践,因此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2.阅读交流:
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3.反复品读重点句子,深入咀嚼文字,领会文字背后作者真情的流淌,感受母亲之苦,预设达到两个层次:
1)第一层次:凭语言的直觉感知,让学生抓住重点字词说说自己的感悟,然后再读一读。如在体会龟裂一词时,可以先问什么时候容易龟裂知道吗?然后告之:龟裂本来是一个用来形容土地裂开的词,今天把龟裂这个词用在了形容母亲的手上,你感受到什么?,同时还可以出现龟裂的土地的图片,让学生受到巨大的震撼,进而体会母亲的辛劳,学生的感性世界会更丰富。
(设计意图: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平凡与伟大,感受母爱。)
2)第二层次:适时补充材料,使文本内部资源与拓展资源紧密结合,共同引领学生的深度生成,感受文字背后作者真情的流淌,读出句子的来。如:
A、同学们,如果你们对母亲当时的处境有更详尽的了解,我相信你们对母亲会有更深一层的体悟,你敏感的心灵会深深地为她感动。
出示补充材料:
母亲是一位临时工,父亲去遥远的大西北工作,我们5个孩子,全凭母亲带养。母亲在一个街道小厂上班,每月工资27元,她每天不吃早饭,带上半饭盒生高梁米或大饼子,悄无声息地离开家,每天回家总在七点半左右。               ——节选自梁晓声《母亲》
B、句子中两次提到这么多钱到底是多少钱?1元多钱在当时意味着什么呢?
梁晓声出生于1949年,他读书的时候正是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国百废待兴,再加上三年自然灾害,人民生活极其困难。当时,一个普通工人的工资大概在二三十块钱左右,一个孩子一学期的费用是3块钱,梁晓声的父亲是一个建筑工人,他家里兄弟姐妹共五个,父亲的工资根本无法养活一家七口人。老师从梁晓声的另一部作品里摘录到这样两段话,我们可以看一下:我十岁那年,父亲随东北建筑工程公司支援大西北去了。为了积攒一点钱,父亲给自己规定三年回一次家。父亲始终信守自己给自己规定的三年探一次家的铁律,直至退休。
老梁师傅真不容易呀,一个人要养活你们这么一大家子!他节俭得很呢,一块臭豆腐吃三顿,连盘炒菜都舍不得买……”
三年回一次家,只为节约那几元钱的车钱,臭豆腐1分钱一块,父亲是巴不得把一分钱掰作三份来用啊。对于我们这样的家庭来说,一元多钱意味着我半个学期的学费,意味着150块腐乳,意味着全家几天的菜钱,它实在是一个很大的数目。所以母亲还从来没有一次给过我这么多钱。我也从来没有向母亲一次要过这么多钱。
(设计意图:课文记叙的是六十年代的故事,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难以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这给理解课文带来了障碍。为了能让现在这些孩子体会到课文中所讲述的困苦生活,适当进行拓展补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理解课文,更加深了对母亲的崇敬。)
(四)小结延伸  升华感情
1.回读课文,为和母亲的对话添加提示语
 “和母亲的对话分段呈现,非常简短,多处没有提示语。可是,在这些简短的只字片语的背后却隐藏着作者那种难以启齿、矛盾、后悔、不忍、难以抗拒……很多复杂的心理,它们都错综复杂地纠结在一起。请你拿起笔来,给人物的语言或前或后或中,添加合适的提示语,这些提示语可以是人物的神态,也可以是人物的细节动作,更可以是人物当时内心真实的想法。
(设计意图:此处安排练笔,可以很巧妙地把课文中那些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通过补白而深深地刻印在学生们的心坎上,学生更通过补白真切地体会到母亲的劳苦、慈祥与善良和心底里那种深深的内疚、沉重的负担,以及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意。)
2.交流学生的练笔
3我的鼻子一酸,跑了出去。”“哪里是攥着钱,分明是攥着母亲的(爱、希望、心血、汗水、生命、情)。(此处由学生来补充回答,教师根据学生所回答的内容板书)我攥着的分明是母亲的博大情怀啊!在这母爱的指引下,知道以后的路该怎么走,知道该怎样回报母亲。若干年后写出了一些中、短篇小说,有《亲情集》、《天若有情》、《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等,还有了《雪城》、等长篇小说。梁晓声的名字被收入到英、美、澳三国世界名人录从一个穷苦孩子成长为一位著名作家,边说边在课题下板书:
穷苦孩子                           著名作家
4.正如作者自己所写的那样:(适时添加补充)
我忘不了我的小说第一次被印成铅字的那份喜悦,**夜祈祷的就是这回事,真是的,我想我该喜悦,却没什么喜悦。避开人我躲在一个地方哭了,那一刻,我最想我的母亲……
3、齐读但丁名言——“世界上有一种最美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五)课外拓展  板书设计:
1.课外阅读:梁晓声写的《母亲》及其他颂扬母爱或感激母爱的文章,如《母亲的存折》、《那一刻,我理解了母爱》、《妈**心,是瓷器》、《今生今世》等等。
2.板书设计:
慈母情怀
穷苦孩子                                著名作家
(辅板书)希望  心血    汗水  劳累(根据回答板书)
课内练习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作者为什么把我和母亲都放在每一句的后面,这样起到了什么作用?
作业安排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搜集颂扬母爱的名句或诗歌。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