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探究 激活创新——《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因此,本节课以“自主参与、乐于探究”为原则,强调以探究为核心的各种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培养问题意识、高扬主体精神、强化自主探究的意识。
设计特点:
开放教学过程,使学生自主发现、主动探究。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诱发导入
今天,老师想带你们游览一个美丽的地方,想去吗?
(播放课件,学生观看)启动你智慧的双眼和大脑,看能从中发现什么?(学生交流,对学生不同的回答都给予肯定)。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课题,扳书课题。
想对威尼斯有进一步的了解吗?怎样才能做到?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时,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美伦美奂的画面,配上悦耳动听的音乐,使学生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保持了最佳的求知状态,突出了语文教学的开放性]
二、自读课文,自主探究
请同学们翻开讲义,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通过读课文,你对威尼斯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读书过程中还有不明白的吗?随手记下来,小组讨论,呆会我们一起交流。
[设计意图: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培养学生 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独立思考、自主发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意识]
三、汇报交流,启发想象
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读书的收获
1、通过读书,你读懂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扳书:样子、美)
当学生答出威尼斯小艇的样子很美时,指名读出有关文字;再用课件演示这段文字,指名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小艇的样子,(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
课件出示句子:“小船有点长,两头有点翘,行动有点快。”指名读,你能想象出它的样子吗?为什么?
出示课件(小艇样子)学生欣赏,小艇美吗?阐单地画一画,比一比,看谁画的小艇最美?
再次有感情朗读,你觉得怎样体现小艇的美就怎样读,(对学生富有个性的朗读要给予肯定,鼓励)。
2、你还读懂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扳书;驾驶技术、高超)
指生读有关语句,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通过听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再读,感受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并同位互相表演。
指名台前表演:
看到船夫的驾驶技术如此高超,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3、你还读懂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扳书:关系、密切)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了这个问题?文中从几个方面写了小艇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两小节应该怎么读?为什么?
(课件一边演示,一这指生朗读,淡淡的音乐声中,学生披文而入情,悟文而移情,破文而动情,读文而抒情,情动辞发,情景交融。)
[设计意图:这个教学环节,主要“以读代讲,读中想象,读议结合”,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课文描绘的意境,感悟语文文字的优美,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只是起了一个扶持、点拔的作用,自始至终是学生驾驶着整个课堂教学节奏。]
四、质疑问难、积极探究
同学们通过读书,读懂了这么多,还有不明白的吗?
(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学生自己能解决的自己解决,师适当点拔)
同学们很善于发现问题,由于时间关系,有的同学可能对有些问题的答案不太满意,也可能还有不理解的地方,课下同学们可以继续讨论,有兴趣的同学也可根据学校搞的研究性学习,课下搜集有关威尼斯的资料、图片,合作搞一个课题研究,如“我眼中的威尼斯……”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质疑问难,积极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积极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求异、创新的能力,而且指导学生不拘泥于课堂,不拘限于教材,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继续探究。]
五、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领略了威尼斯的异国风情,感受着小艇和游人带来的欢乐,谁愿意谈谈此次旅游的收获?
2、的确,威尼斯很美,小艇更是吸引着我们。其实像威尼斯这样的水上城市中国也有。人们把中国的苏州城称为“东方的威尼斯”。在1980年3月苏州城和威尼斯结成了“姐妹城”,希望同学们有机会去领略这“东方威尼斯”的自然风光。
3、延伸探究
课下搜集“东方威尼斯”苏州城的资料、图片(书籍、网上查询)探究阅读,并互相交流,写一篇文章或总结报告。
[设计意图:自主、探究的课外延伸作业,能够拓宽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打破课内外的界限,将语文学习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实现学语文的最终目的——用语文。]
(王淑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