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第二单元集体备课通案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0-03-29 08:12:25

五年级语文第二单元集体备课通案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 。本组选编的一首首诗词,一篇篇散文,可以说,都是游子们思乡的绝唱。《古诗词三首》中,《泊船瓜洲》写诗人在瓜洲随船停留时遥望家乡、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秋思》写了诗人在洛阳城写信给家人,无奈信短情长,无法尽诉;《长相思》写到戍边打仗的南方的将士,在北方的风声雪声里因思念家乡,辗转反侧,夜不能寐。《梅花魂》写了远在异国他乡的老人,把他的相思寄托在梅花身上,表达了对祖国、对家乡矢志不渝的眷恋。《桂花雨》写作者对童年的摇花乐的美好回忆和深深的怀念。《小桥流水人家》则深情地写了留在记忆中的美好的故乡生活。款款的思乡情,浓浓的恋乡意,如一杯茗茶,飘着悠悠茶香,越品味越醇香,越品情越浓烈。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热爱的思想感情:二是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情也是各不相同的,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三是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充分读书,用心体会,积累书中美好的语言,感受人物美好的情感。配合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让学生策划题为“浓浓的乡情”的活动和写以“二十年后回故乡”为内容的想象作文,“回顾拓展”的“交流平台”,安排了交流表达方法的内容,并引导学生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展示学生表达热爱家乡之情的习作。教师教学时,应整体关照本组的编排特点,把体会感情与领悟写法、读书与表达、语言积累与语言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并能够达到背诵,默写的水平。

2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了解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的表达思想感情。品味欣赏“绿”“还”等字在诗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剖析课题

1、(师)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王安石,北宋临川人。他视南京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的诗善于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诗句,情真意切。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2剖题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

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在本诗题中何意?

3)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读诗

1读诗歌,感知内容

a.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b.指名读,正音:间、重、还

c.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a.“间”是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隔开了什么?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山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   

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只)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c.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d.“还”什么意思?说说这一句的意思。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家不能回的无奈)再读。

e.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

f.谁能 把整个作品读一读?

g.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诗人什么感情?

3让学生自由读古诗、同桌互读或者小组内互相读课文。

4师生共同读学生可以自由地站起来读,给别人听,然后由教师范读,帮助学生领悟。

三、背诵

1试背(让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进行试背)

2全班进行汇报背诵的结果。

四、说说

1交流收获,粗通诗意四人一组交流,结合资料讨论,写下收获和疑惑。

2体会诗的情感,深入推敲

1)下面,老师要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结合插图,看看是否可以读出问题来。如果可以,那你们就更善于读书了。

2)探讨“春风又绿江南岸上”中“绿”的用法。教师赞扬学生的质疑精神,并引入对“绿”的推敲。细细地品读这句话,你能从这个“绿”字中感受到什么?个人思考。

3)小组简单交流。“绿”更能展现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神奇景象。或者是“绿”更能表现“春风”的来无影,去无踪。或者“绿”能让我感到春天的勃勃生机或者说“绿”还能看出作者心里充满希望,对前途充满信心。

4)学生朗读,说说自己侧重表现的感情:有的侧重表现其思乡,有的侧重表

达对前途的信心。有的侧重表达他对江南美景的爱恋。教师要充分鼓励学生个

性化的朗读。

5)那我们课外又了解哪些表现思乡之情的古诗词呢?推敲诗中诗人所用的一些词语之妙处,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五、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先由学生自己对这节课进行总结,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的概括。

作者在此地——瓜洲;此时——明月;此景——春;自然想到了——“还”;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

六、知识拓展延伸(课堂作业)

这节课,同学们积极主动地感悟真情、推敲诗句,学得生动精彩,给老师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下面,老师布置一下课堂作业。

以“春风又绿江南岸”为题,按一定顺序具体介绍春天来临江南的景色。

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王安石宋)

   京口瓜洲一水间,(靠家近,很难还)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离家久,早想还)

明月何时照我还。(思家切,不能还)

 

 

《秋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读背诗<秋思>,并默写.

2、            了解诗句意思及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            温故知新,把握主旨
 导入: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秋思》

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通顺。通过看注释,查资料,试着说说诗的大概意思。
指几名学生读,正音。
同样的思乡之情,但表达却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读诗,看看诗人是怎么表达

二、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指名朗读古诗。
  借助图、课后注释交流诗的大意,结合重点词随机点拨引导:
   什么意思?见到什么?(秋风) 看到秋风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秋高气爽,凉风习习) 秋风是没有形状的,难道真的看得见?见秋风,其实见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感受萧瑟冷清之氛围)

3、通过想象画面、对比反衬诗人思乡之情。]
欲作家书意万重怎样理解?家书是什么意思?    

4想象说话:假如你就是诗人,就是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诗人,你会在家书中写些什么呢?
  5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从这两句中你读懂了什么?你还有什么读不懂的?
  开封是什么意思?(打开封好的信)什么时候开封?为什么当信快要送出的时候又开封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恐说不尽?(意万重、匆匆)说不尽什么?  

学生自由练习,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诵读全诗,说说在诗人眼中,乡愁是什么?(一封意万重、说不尽、临发又开封的家书)。

三、拓展延伸
1、把此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2、课外搜集、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词《长相思》。

2、通过学习《长相思》,了解有关词的基础知识,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感情。通过作者叙写自己赴边关途中所见所闻,抒发了一种浓郁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学习词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理解作者抒发的一种浓郁的思乡之情。

2、会朗读、背诵这首词。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一直在坚持课外积累古诗词,那么你们了解关于积累古诗词的哪些方法?

3、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学习清朝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词的意思。

1、介绍作者。师生共同介绍搜集的资料,并齐读作者的名字。

2、学生交流,通过交流,初步感知词的意思。

三、精读课文,体会词中描写的景象。

1、请学生说说词中描写了哪些景象。

2、从词中你听到了什么声音?让学生在词中找一找。

3、你们能不能模仿这些声音?并想象一下还有什么声音?指明学生发挥想象回答。

4、试想一下,在这么烦躁的声音中,作者能睡着吗?那么这个时候他最思念的是什么?(揭示表达的思想感情:思念家乡)

5、学生一起模仿声音。老师范读,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嘈杂。

四、反复诵读,领会词的音乐美。

1、读词找出词的韵脚。

2、词有节奏,学生给词配上节奏诵读。

3、让学生自己给词配节奏,自由诵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4、注意停顿。

5、练习背诵。

五、课堂延伸。

老师分发课前搜集的纳兰性德的其他词,让学生读一读,感受纳兰性德的词的风格。

 

《梅花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幽芳、漂泊、唯独、顿时、稀罕、离别、大抵、精神、品格、灵魂、骨气、民族、气节、磨难、欺凌、境遇、毕竟、梳理、衰老、珍藏、华侨、能书善画、风欺雪压、顶天立地、低头折节、泪眼蒙眬、等词语。读读记记颇负盛名、玷污、秉性、凉飕飕、眷恋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
.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继续开展浓浓乡情的活动。
教学难点:
理解梅花魂的含义。理解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诵读导入,激情启思

梅花,自古以来颇受人们的喜爱和赞颂。若非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那么,在老华侨的心里,梅花,又是什么呢?
 2
、出示课题《梅花魂》,读课题,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二、整体感知,通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小组伙伴之间互相读课文,交流自读生字新词的效果,教师重点指导缕、葬、腮、甚、眷、飕、衰的读音,指导幽、衰、葬的字形。
三、对比朗读,感悟情怀
指名读第一段,谈感受。
师:读了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扣住“又” 总让我想起”来感受“我“对外祖父的怀念之情。
(
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突出我对外祖父的怀念,以及梅花与外祖父的关系。)
师:都说文字是有图像的,读着朵朵冷艳、缕缕幽芳,你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梅花?

朗读体会:边读边想读出梅花的冷艳与幽芳,感受梅花的清高品格。
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来说说作者回忆了外祖父几件事?哪几件与梅花有关?从这些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五件事:外祖父常常教读唐诗宋词,还常流出眼泪。外祖父对墨梅图分外珍惜,不小心弄脏,他竟大发脾气。还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了。外祖父将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了分别那天,外祖父又把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生读后交流体会文章是写莺儿的外祖父爱梅情结。)
[在学生自读自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说一说,使学生对文章有个全面的了解,对人物的思想感情有个初步的体会。]
读最后一段,谈谈读后感受。
对比朗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你发现了什么?
谈谈自己的读后感受。
全班交流,感悟外祖父与梅花的关系,那颗眷恋祖国的心。
(第一自然段作者由梅花想到了外祖父,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又由梅花图想到了外祖父那颗眷恋祖国的心。)
四、布置作业
小结:是啊,看到梅花,看到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让作者屡屡忆起已葬身异国的外祖父;外祖父留下的一方梅花图与手绢,让作者永远感受到外祖父那颗眷恋祖国的心。这是怎样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怀呀,我们下节课再来探究体验。
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初步体会句子的含义。
板书设计:
                     
梅花魂
          看到梅花开想起外祖父
                    
第二课时

一、认读词语,谈话导入
二、潜心会文,感悟梅花魂
   
再读课文,你觉得哪几件事写出外祖父对梅花的珍爱?找到有关的句子读一读,读出体会和感受。(学生默读课文,找找,画画,品品,议议)
   
从你们的神情中,从你们的朗读里,我们分明感受到你的那份感动。现在,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梅花,走进外祖父的心灵深处吧!
   
品读第三段,感受惜梅之情。
重点指导:
   
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找出句子中的一对反义词。(不甚留意──分外爱惜)
   
你们认为,古玩和一幅画哪个更值钱?从这对反义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古玩和一幅墨梅图相比,在我们心中古玩更有价值。然而,在外祖父的心中,古玩可以碰得,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这是一份多么深沉的爱梅之情哪!请你读出外祖父的这份唯独,这份分外爱惜”!
(
学生朗读体会,教师适时点评。)
   
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看见慈祥的外公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呢?
   
看到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你是不是与莺儿一样觉得又害怕又奇怪?为什么?
   
文字是有灵性的。你们仔细读读,细细品品,这一字字,一句句,一个个标点,不都在向你诉说着一段感人的情怀吗?你听到它在诉说着什么吗?从祖父的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从祖父的话语中,你又体会到什么?你可以抓住一个词,一个句,一处标点来谈你的独特感受。
   
圈圈描写外祖父动作的词,如 “轻轻刮去”“细绸子慢慢抹净等,朗读体会外祖父的爱梅之情。感觉像是小心翼翼地呵护一个婴儿。
   
读读外祖父训斥我的话,引导学生理解外祖父他为什么不直接说:不要弄脏梅花。而说:清白的梅花玷污不得。而且还用上了反问的语气训斥呢?(强调梅花高洁、清白的秉性)
换位体验:你就是外祖父,请你冲着莺儿她妈大发脾气吧!(引导学生拉下脸来训斥我妈,感受外祖父爱梅花胜过爱之情。)
学生朗读体会。
   
过渡:是呀,不就是一枝画梅吗,有什么稀罕的呢?犯得着这么生气吗?你们说呢?引读13段。
   
紧扣三个“!”,体悟赞梅之意。
   
品读第13段:
   
面对这么小的一个孩子的无意过错,一顿训斥,让我们感受到外祖父对梅花的珍爱。还有哪段话也写出外祖父对梅花情有独衷?(相机引出第13)
   
细细品读第1213段,看梅花有什么希罕的?
   
你能联系生活和课外阅读来谈谈梅花的希罕吗?
   
在外祖父的心中,这梅花是怎样的一种花呀?
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你发现这句话中哪几个词用得多?(……………………,最………………)
   
梅花具有怎样的品格,用外祖父的话来回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你能用好词、佳句、诗文来赞美梅花的品格、灵魂、骨气吗?
   
这里的一个感叹号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到这里,你对梅花魂字有何理解?(赞扬梅花不屈不挠的精神)
   
朗读体会,读出赞美、感叹的语气
   
在外祖父心中,这梅花还仅仅是梅花吗?你又从哪儿感受到?
  
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学到这里,你对梅花魂的字有何新的理解?
(外祖父把梅花看作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千千万万华夏子孙的。)
  
外祖父嘱咐茑儿好好保存墨梅图,用意何在?
 
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
  
反复读,这里的破折号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读到这里,你对字又有什么新的理解?
 
(寄托着外祖父对下一辈发扬梅花精神的殷切期望。)
  
引发思辨:既然外祖父对墨梅图那么喜爱,为什么还要赠给                     茑儿带回祖国去呢?你能从中悟出的真正含义吗?
(表达了外祖父的一片爱国之心、赤子之情。)
[
在教学离别赠图时,以三个感叹号为抓手,采用自学思考── 小组讨论──大组交流的方法,紧扣字,层层推进,启迪学生感悟的深刻含义。]
  
朗读体会:
  
正因为看似平常的梅花,却融注了无数气节人物的英魂,漫漫几千年的中华史,有气节的人物怎能说得清,道得完呢?让我们饱含深情再读这两段吧。
(生诵读第1213自然段,升华情感。)
   
三、品味三哭,感悟爱国心
   
过渡: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出了许多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人,正因为这样,我国把梅花订为国花。爱梅花胜过一切!爱梅花就是爱祖国!爱梅花如命,却要把最珍爱的墨梅图送给,多么古怪的外祖父呀!年幼的莺儿无法理解他的话,也无法理解他的举动。实际上,在莺儿的心中,外祖父还有一些让她无法理解的行为呢!你们发现了吗?请大家再默读课文,看看外祖父的还有哪些怪举动?
   
教念古诗,悲伤落泪。
   
读第二段,谈谈自己对这些唐诗宋词的理解。
   
字字乡思,句句乡愁,怎能不拨动外祖父的那份思乡的情弦呢外祖父说莺儿,你还小呢,不懂!”在外祖父眼里年幼的莺儿到底不懂什么呢?(不能理解外祖父强烈的思乡之情;不能切身感受到一个身在异乡、远离故土的海外赤子的眷恋祖国的心情。)
  
你们懂外祖父的心思吗?请你告诉年幼的莺儿为什么外祖父为什么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还经常落泪吧!
(
读唐诗宋词的目的是让从小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因为,朗读宋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渗透着民族精神。借这些诗句寄托着自己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朗读体会。
   
无法回国,失声痛哭。
   
师朗读第4——11自然段,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你看见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学生交流。(在我眼前出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竟不顾自己的形象在自己的外孙女面前呜呜呜地哭着,他哭得是那样伤心。)
  
交流理解:如果你是莺儿,你看到这情景,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你理解外祖父的哭吗?
 
是呀,看到自己的儿孙要回到日夜思念的家乡,可是因为自己年纪太大,无法和他们一起回到家乡,无法实现自己心中由来已久的心愿。那是怎样一种痛呀!读出那份痛楚吧!
   
朗读体会感情。
   
送别亲人,思归难归。
   
自由朗读第14—15段。
   
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华侨望着远去的亲人,想到自己再也无法回到祖国,抑制不住心中的悲伤,愁苦使他愈加的衰老。)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你体会到了什么?开头和结尾紧密联系。开头讲由梅花想到外祖父;结尾又从梅花想到外祖父的爱国心。前后呼应,首尾连贯,对比朗读,更加突出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五、总结谈话,升华情感
  
梅花,我们的国花。她,是我们民族的气节,民族的骄傲,民族的象征!悠悠华夏史,梅花精神传!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无论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只要心中有梅花,就会添一份信念,添一缕幽香!
  
摘录课文中让你感动的语句,并背诵。
[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品味语言。实现人文与工具的有机融合。]
板书设计

 

梅花魂
(
民族魂
黯然分外失声
泪下爱惜痛哭
临别含泪

 

《桂花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留恋童年、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
、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和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一、联系上文,激发情感
学习了上课《梅花魂》,透过一位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唐诗宋词的喜爱,尤其是对一幅墨梅图的分外爱惜,以及对孩子的谆谆教诲和殷殷期盼,深深激起了我们的爱国之情。在不少文章中,通过对某样事物的描写同样能传达人物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桂花雨》,聪明的同学们一定猜出了课文主要写的是—— 桂花,那它又表达了什么感情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体会情感
学生带着阅读任务,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作者借桂花表现了怎样的感情,并划出有关词句。
反馈交流:
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
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
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从这些句子,体会到课文表现了对故乡和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三、赏析课文,领悟写法
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分别写了哪些内容,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并把自己思考的结果与小组的同学交流,听听小组同学的意见,如果意见不相同,互相讨论讨论。  
交流:理解全文内容可分为三部分,主要写了摇花乐这件事。
第一部分介绍桂花开放的时间,描写桂花树的样子。
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
(这句话说明桂花树样子很一般。)
不开花时,只是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也得仔细地从树丛里寻找那些细小的花。(这句话描写了桂花树的叶子和花朵,表明桂花并不鲜艳,也不够明显。可是,就是这种普普通通的树,不显眼的小花,它的香气却真是迷人。)
第二部分具体地回忆了家乡院子里桂花开放的情形,细致地描写了和母亲摇桂花的情景。这一段文字写了四层内容:
桂花开放,母亲担心台风刮来。
桂花盛开,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理解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一个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盛开时香飘十里的情景,可以形成生动的画面,培养学生想象说话的能力,更好地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爱恋。)
帮母亲摇桂花的情景。
为什么说摇花对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引导学生多读几遍课文,再画出有关描写摇花乐的句子,然后一边读一边结合课文插图想象摇花乐的情景。这些情景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和体验进行想象。如,学生可能有淋雨的经历,雨丝飘落在头发、脖颈上的感受与课文中桂花雨的飘落有相似之处。可让学生由雨及花,想象桂花飘落在身上的情景和感受。还可以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想象人物的内心感受。
摇落的桂花有的可加在茶叶中泡茶,有的可用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在这一部分中,对桂花的喜欢,母亲的担心,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摇桂花时的欢乐,这些情感应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用适当的语气、语调表达出来。教师可作适当点拨,比如,选择一两处作示范朗读,或者请学生范读,再作评议。
  
 第三部分描写了杭州一座小山上的桂花,将它与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相比较,再一次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
    
如何理解母亲说的话?杭州小山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的桂花吗?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自由发言)
交流体会: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个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他又一次想起。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深深的怀念。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他的生命,成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这恐怕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正原因。
    
老师总结:这篇课文通过写桂花的事,看出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也看出我和母亲对家乡、对家乡桂花有深厚的感情。
[
一篇好文章, 如同一幅好画、一坛好酒,需要细品,才能品出它的美、它的味,它的情,才能真正的拍手称妙。师生共同品读、赏析、比较,想象,实现美文美读、美悟、美育。]
  四、感情读文,深化情感
五、句式练习,加深体会
杭州的一处小山全是桂花,香飘十里。而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可仿照这个句式,让学生说说,以便他们对母亲的话有更具体的感受,如,这里的环境真好,母亲会怎么说?这里的生活真舒适,母亲会怎么说?……从而体会到母亲表达的是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板书设计:

           
怀念童年       介绍故乡的桂花      
                 
回忆摇花乐的情景
        
思念故乡       再忆童年往事

 

 

 

《小桥流水人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识记7个生字读读记记婀娜、舞姿、粼粼、波纹、干涸、点缀、涌现、潮湿、流通、舒服、印象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4
、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句。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像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恋和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表达思乡感情的多种表现方式。
教学过程:
一、想象画面,情境导入
听到小桥流水人家,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感觉?
二、初读课文,领略大意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体会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交流体会
读了课文,你觉得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赏析课文,领悟写法
能举例说说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出来的吗?
课文的第一段写了家乡的美丽景色,从清澈见底”“长长的柔软的柳枝”“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粼粼的波纹”“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等词句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爱,家乡在他眼里是那么美,可见他是多么地喜欢家乡。”(他运用拟人的手法,描绘溪边飘动的柳枝、小鸟的叫声、溪水流动的声音,把家乡写得像诗一样,像画一样,表达了对家乡景物的喜爱与赞美。)
我和一群六七岁的小朋友,最喜欢扒开石头,寻找小鱼、小虾、小螃蟹。我们并不是捉来吃,而是养在玻璃瓶里玩儿。
(
回忆了童年时一件件有趣的小事,表达了对故乡那段日子的怀念之情。)
一条小小的木桥,横跨在溪上.我喜欢过桥,更高兴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下,让流水把它们送到远方。
(
先写了桥的样子,再描绘在小桥上丢花的情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的享受,令人神往。
我曾经随着采茶女上山摘过茶叶,我喜欢欣赏茶树下面紫色的野花和黄色的野菌。至今一看到茶树,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当时的情景来。
(摘茶叶,欣赏野花、野菌,都是童年的事,过去了这么多年,都还深深印在头脑中,体现了作者对故乡浓浓的爱恋与思念。)
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但我非常爱它。
(老家虽然矮小、潮湿、简陋,但却非常爱它。直接传达了对家乡的深情厚爱)
清晨,可以看到太阳从后山上的树丛里钻出来。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从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
(从这几句中,也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家乡的爱。在他眼里,家乡的日出是美的,家乡的清风是美的,家乡的小溪、小桥、杨柳,是美的,家乡的一切都是美的。)
大家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
(
用三个成语概括了农村人家日常生活的特点,深深地印在’’表达了作者对它的留恋和热爱。
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说明了作者对家乡的爱。他回忆的寻找小鱼小虾小螃蟹、丢野花、欣赏野花和野菌的事,都是童年时期的事,可是他记得清清楚楚,并且永远都忘不了,可见家乡给他的印象有多深,也可见作者对家乡的爱有多深!)
是啊,作者的感情就是从这美美的描写中,娓娓的叙述中表达了出来。请你读读以上这些句子,体会作者表达思乡之情的几种不同方法。
学生自读自悟,归纳方法,讨论交流:
5)(8)两句是作者直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爱。
1)(6)两句是通过描写故乡的美丽景色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感情的。
2)(3)(4)(7)是通过回忆一件件童年趣事和家乡人的生活反映出自己思念故乡之情。
小结:课文中,作者既有直接抒怀表达思乡之情,也有通过描写景色和回忆往事的间接表达。看,感情原来可以这样表达。直接抒发感情的句子,我们读一读就能明白,间接抒发感情的句子,我们只有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得到。请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文最后一句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中的美好印象究竟会包括哪些呢?
学生感悟交流后明白这美好印象是包涵故乡的景、故乡的物、故乡的事等多个方面的,人、事、景、物交错一起的美好感受令我永远难忘,深深怀念。
[
通过比较,领悟课文的写作方法,从而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六、布置作业,读写结合
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读几遍,熟读成诵。
摘抄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句。
板书设计:
              
直接抒情  描写景物
              
思念故乡

 

《口语交际与习作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围绕浓浓的乡情这个主题讲清楚自己的活动安排。通过口语交际和习作活动,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能与同学就活动主题进行商讨,增强学生的表达、倾听和与他人交往沟通等能力,及自主合作的参与意识。
3.
在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能大胆发挥想象,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写出家乡的变化,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练习修改自己的习作。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

教学难点:
根据主题策划活动,列出节目表,并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在倾听与合作中活动,表演活动方案,培养学生的策划能力、表演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进一步交际与习作的效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人对自己的家乡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大诗人李白用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家乡,是一个不管什么时候,一想起就会让人感到亲切的名字。乡情,乡思,乡愁,乡音,家乡始终是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叶落归根”“告老还乡” “乡音无改鬓毛衰,古往今来,人们用各种形式和行动,表达着同样的情感──对故乡的依恋和热爱。你收集了哪些表达热爱家乡之情的诗句或歌曲?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
二、畅所欲言,抒发情感

1.同学们,请你们来说说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吧。

2.现然大家都这么热爱家乡,那么我们就以浓浓的乡情为主题来策划一次活动。既然是活动,形式就要丰富多彩,要通过丰富的内容、精彩的节目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小组交流讨论
明确小组讨论的内容:表演哪些节目;由哪些同学表演;怎样表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
重点讨论怎样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根据讨论情况列出节目表。老师参与部分小组的交流,给予指导,可以提示采取朗诵诗词,演唱歌曲、家乡画展、我做家乡小导游、课本(诗词)剧、编小报等形式进行活动。
[活动的形式,最好符合学生实际和当地实际,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
根据课前自己收集的资料,选择一个活动方案,选择合作伙伴进行小组学习,彩排活动内容。
小组具体商量内容、分工等事宜,并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活动方案。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形式,参与活动,既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以人为本,给学生已自主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又引发了学生交流的愿望。]
三、展示交流,体验乡情
过渡:刚才老师参与了部分小组的讨论,看得出来同学们事先都做了精心的准备,而且在讨论的过程中非常热烈,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能考虑到。每个小组都希望通过策划这次活动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那现在就请同学们来展示一下你们小组策划的活动方案吧。
分组列出节目表,把节目表在全班进行交流。
以组为单位,围绕浓浓乡情表演,形式不限,可以是古诗诵读牵情思,可以是歌曲演唱道情思,可是挥毫泼墨画情思,可以是匠心独运写情思等等。组长抽签决定顺序,组员同时准备,齐心协力来比拼,准备时间10分钟。
分组表演,评优激励。
各小组汇报合作学习的成果。其他组认真观看,认真评选。
交流本次研究活动的体会、收获以及感受等,评选出优秀活动小组、最佳创意小组、团结协作榜样小组、优秀设计小组等。
[开展组际竞赛,并采用荣誉与行动捆绑的形式,激励学生参与活动,并设置多种奖项,多渠道、多角度地评价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总结收获,引向课外
  款款的思乡情,浓浓的恋乡意,如一杯茗茶,飘着悠悠茶香,越品味越醇香,越品情越浓烈。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是人们发自内心的共同愿望。请同学们课后继续去收集相关的资料,继续去了解家乡,建设家乡,为我们的家乡的明天出一份力量。

               
第二、三课时(习 作)

 一、诵读古诗,引发期待
诵读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谈谈诵读古诗后的感受,让学生体会又见家乡时感受到人事的变化。
在策划浓浓的乡情活动中,同学们尽情抒发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是呀,谁不爱自己的家乡?谁不愿意为家乡出份力?家乡,有了你们的参与而日新月异,变化多多呢!今天让我们大胆地想象一下,通过我们的努力,二十年以后的家乡会是什么样子?
[以诗引路,促使学生认真想象,激发学生表达的兴趣,开启学生的思路。]

二、大胆想象,拓展思维
想象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比如侧重变化写,可以写房屋道路变化。
想象儿时的小伙伴会是怎样的,可以写家乡伙伴的变化。
想象久别重逢的亲朋好友久别重逢的场面人,会有怎样的感慨。
想象回家的历程。
想象家乡的某处景观……

三、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学生默读提示,明确习作要求及内容。
小组互说,打开思路。
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四、交流积累,活化语言
交流课内外积累的关于与家乡的好词好句佳段。阅读日积月累中的古诗,引导学生适当地加以运用。
回忆这组课文中作者运用的表达感情的方法,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五、试写初稿,自行修改
自行思考,确定大致的写作思路
动笔写作,要求书写工整,语句通顺。
自行初改。

六、小组评议,再改评赏
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讲评中注意抓住学生的独特视角进行积极评价;抓住学生的非凡而合理的想象进行评价;抓住学生的准确语句表达自己感情角度进行积极评价;抓住学生的个体进步进行评价。
根据同学的建议再次进行修改。
分两种类型展示:优秀习作展示;进步习作展示,可以是全文,可以是片断。
[习作的赏析、交流、评价,是进行口语交际,习作训练的一次良好的语言训练。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小组讨论,作品赏析中,通过对话交流,点拨写作方法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达到听说读写综合发展,习作与口语交际携手共进的目的。]

 

 

《回顾拓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回顾本组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课文作者是怎样用具体的景物或事情表达思乡之情的。
拓展学生视野,引领学生积累有关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佳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自主阅读趣味语文,并能说出在哪里。体会锤炼文字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课文作者是怎样用具体的景物或事情表达思乡之情的。
教学难点:
训练和规范学生的口语,能联系实际来说说自己是怎么表达情感的。
教学准备:
对本单元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系统梳理小结。
收集表达思乡之情的诗文、佳句、歌曲及琢字炼句的轶闻佳话。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交流平台)
 
一、谈话导入,明确内容
  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思乡情是人世间一种美好的情感,本组课文表达的都是思乡之情。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收获了什么呢?让我们共同走进回顾拓展二(板书课题:回顾拓展二)
二、赏读片段.感悟乡情
读着一篇篇思乡的课文,一些感人的描写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下面这些内容还记得吗?出示相关语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我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常常抱着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读唐诗宋词。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由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这些语句出自哪些课文?从这些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知道都是采用什么方式来表达的呢?(诗人触景生情;通过写具体的事表达外祖父的思乡之情;通过写景物抒发怀念故乡之情。)
[谈表达方法,读相关句段,这样做一是避免交流时语言枯燥,二是与文章紧密联系,加深对表达方法的体会。]
过渡:一字字,一句句,一段段,一篇篇,向我们诉说着思念家乡的情怀!家乡,真是人们心中扯不断的牵挂呀!请同学们默读本组的几篇课文,说说课文是通过哪些人、事、景、物来表达思乡之情的?
三、回顾课文,交流互动
回顾课文内容,找出作者或写事或写景表达思乡之情的内容读一读。
你找到了哪些这样的描写?小组里互相交流,畅所欲言。
小组派代表发言。
课文中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表达思乡之情的语句。
课文中通过写景表达思乡之情的语句。
小结:表达思乡之情不是空泛地抒情,应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或景物来体现。作家的作品是这样,我们的习作也要这样。
平时我们的习作是怎样表达感情的?(结合本次习作中的典型例子进行交流。
[整体回顾中进一步提炼表达方式,为学生的习作奠定一个基础;结合习作交流自己和同学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在言语实践中掌握课文的表达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第二课时(日积月累、趣味语文)

一、背诵古诗词,激活积累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词三首,请大家先来背诵一遍。
二、诗文链接,内化积累
积累日积月累中的诗句。
请大家反复读这些诗句,想想这些诗句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说说从哪儿体会出来的?(如故乡情”“浮云”“游子”“他乡”“家在梦中”“人在天涯”“明月等词,都能感受到诗人的思乡、思友之情。)
熟读成诵。
引入部分原诗朗读,鼓励学生搜集原诗读读背背。
[通过自读感悟,诵读体会,以积累优美诗句,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乡、思友之情。]
课外拓展。
千百年来,描写思念家乡的好诗句还有很多很多。请大家一起交流交流你课外收集到的描写思乡情的诗文。
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三、趣味语文,激发兴趣
学生自读推敲的来历一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
同桌互读,纠正字音;小组互问,解决不懂的问题。
引入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整首诗,以理解为什么用字好。
这样的趣味语文故事还有很多,把你知道的讲给大家听。
[让学生自己熟读感悟,体会诗人写诗时对运用字词的认真态度,领悟到汉字的意趣和蕴味。]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发现问题,并通过合作解决问题,读懂诗意

2、通过朗读,读出诗的画面、内容,并能够为提供的画面配诗。

3、能通过朗读,形成自己的诵读观,从而去评价别人朗读的节奏、重音,在此基础上读出诗的感情。

4、能通过书写对联、排比句或其他方式,抒发内心的情怀。

5、初步理解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重点:朗读

教学难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71年前,有一个词开始在华夏5千年的历史中绽放璀璨的光芒;71年前,有一个词,它记录了我们无数革命先烈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事迹;71年前,这个词成就了一代伟人,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它就是----齐读《长征》。在长征即将结束的前夕,一代伟人毛泽东写下了诗史上这首著名的七律《长征》。风云历史,浓缩成一首诗。今天我们就顺着伟人的笔迹,去触摸长征的风景。

二、读文体会

一读:读出问题,理解诗意

   1首先我们认识诗里面的几个生词。出示卡片逐一朗读。逶迤   磅礴  岷山  等闲

2请同学们将生词带到诗歌里面去读。自由的将这首诗大声朗读两遍然后停下来。

  3我们学习要善于发现问题。请同学们默读诗句,将字词句的意思 不懂的地方作个记号。先查阅资料,同桌或临近同学解决,解决不了的,等会儿我们集体讨论。

1)学生质疑问难(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

2) 师生交流:逶迤   磅礴  岷山  三军  等闲  等词语的意思。

3)指名说诗意。

二读:读懂内容

  一读,我们解决了诗的字词句的意思。但我们还需要理解诗的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再读。理解诗的内容。

   这是一首七律。七律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七律:(齐读)

a.       每首限定八行,每行7个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b.       2 4 6 8句最后一个字需押韵

c.       它分为  首联 颔联 颈联尾联

(请同学们看着老师在黑板上板书)。

首联高屋建瓴,总领全诗。它是全诗的中心。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  理解远征:课前我们交流了关于长征的大量资料,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倔强的小红军》那个故事里,12岁的小红军为什么会牺牲?在大雪弥漫的冬天,军需处长为什么会变成一座晶莹的丰碑?除此外,红军还遇到了哪些困难?(自然方面的风雨雪  人为的:敌人的围追堵截  生活条件的艰苦)

2  这些困难红军怕不怕?不怕 。再读:红军不怕远征难

3  红军25000里长征,翻了多少座山?趟了多少条河?指名读资料袋。万水千山在红军眼里看来:只等闲。

三读,读出感情。

我们除了读懂诗的内容,还要读出感情。这是一首气势磅礴的诗,在诗歌史上永远璀璨。有人将它谱作了一首歌。请听歌曲。

听完后再谈感受。歌气度恢弘,气势磅礴。诗也如此。试着读一读。

要将这首诗读的更好,我们还要注意诗的节奏

四读:读出内涵

读了这些诗,你觉得长征精神是什么?你可以说一句话,也可以说一组排比句,也可以是一句歌。

三、结束语

七十载弹指一挥间。当年的中国历程已经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长征先辈们也都成为我们记忆长河里永恒的群星。但历史并未终结,今天当我们品读这首诗的时候,仿佛仍看到神竣的山,听到苍凉的水,摸到虚浮的云,触到漫天的雪,嗅到战场的硝烟。当思想的野马任意驰骋的时候,我深深感觉到,长征精神过去是,现在是,今后仍将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鼓舞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前进。送大家两句话:勇攀书山万仞峰,奋击学海千层浪!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