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1.主题凝聚、资源整合,以实现古诗教学模式的突破
2.比照参读、并列索解,以实现古诗解读模式的突破。
3.举象显情、借象悟情,以实现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
【学习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理解题意。
谈话引入:大家都喜欢听歌,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送别》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会唱的可以跟着唱。播放歌曲《长亭送别》。
人间最难舍的情就是“别情”。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临别时,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诗常见的一种主题。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去收集一些关于送别的诗歌,请同学汇报下。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李白这位诗人的离别境界,一同见证好朋友的深厚友谊。板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出示古诗,齐读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初读。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古诗,自学生字。
3、检查自学情况。谁来读一读,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齐读古诗。
4、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你知道什么?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课件出示黄鹤楼)、“之”的意思。你还想知道什么?(学生提问)师:问题提的非常好,你们真会学习。
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课件出示古诗,学生自由朗读。
2.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3.故人指孟浩然。
“西辞”指向西告别,往东而去;
4.借助字典和注释,并仔细观察插图,理解并交流两这诗的大概意思。
5.诵读这首诗。要求读得有节奏, 读得有韵味。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古诗一向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如果你能把文字读成画面,那就了不起了。自己轻声读读第一首,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
预设一:烟花三月──赏一幅风景
1.烟花三月──阳春三月,杨柳花开,风一吹,远远看去,白蒙蒙的,如烟雾。因而古代有一句话“柳絮如烟”。(点明了送别的时间。阳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桑叶肥,青杏小,菜花香,微风送红雨,碧波扬白帆。这是古代诗人结伴同游的季节。)
2.在这白花竞秀、春光明媚的季节里,好朋友就要离别远行,自己却无法同游,这其间含有无限的感慨。为什么呢?(因为孟浩然所去的扬州,正是唐代的繁华地区,那里是珠连绣户,弦管声歌,令人神往。)一齐读读这两句。
预设二:孤帆远影──品一个“孤”字
1.“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孤帆”什么意思?(孤单单的一条小船。)
按理说,江南三月,长江上一定是千帆竞渡,可李白为什么说是“孤帆”呢?
[“过尽千帆皆不是”,此时此刻,他眼里只有友人的船,其他的都视而不见;他只是来送朋友的,他只关心朋友的船;因为朋友走了,他心里很孤独。]
2.是啊,过尽千帆眼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此时此刻,诗人能看到的,只有那──孤帆远影;只有那载着他的好朋友远去的──—孤帆远影;只有把他的那颗心、那个眼神牵得远远的──—孤帆远影。
3.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个“孤帆”,你还会觉得它仅仅是“一条小船”的意思吗?从这个“孤”字,你读出了什么?
(作者因朋友远去而感到孤独、孤单、伤感……)
这小小的一个“孤”字,把诗人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生齐读全句。)
4.想象相聚画面
孟浩然坐着小船,顺江东去了。李白伫立江边,思绪泉涌,他与孟浩然的交往还历历在目:他们曾经一同__________________;他们曾经一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们曾经一同_______________。这是多么快乐的时光!
可如今,白帆远去,江水东流,他们再也不能一起__________,再也不能一起__________,再也不能一起__________。
幸福快乐的日子就这样被这无情的“孤帆远影”带走了……
(生齐读全诗。)
预设三:碧空长江──赏一个“尽”字
1.“孤帆远影碧空尽”,真的都尽了吗?不尽的是什么?
不尽的是滚滚长江水;不尽的是对孟浩然的无限思念之情。
2.滚滚长江水,流不尽心中情啊。唐人写送别诗,往往寄情于水,就像另外几首诗里写的一样。读(屏幕显示):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韩琮《暮春铲水送别》”
3.水,迢迢不断;水,波涛荡漾;水,一逝不返。水流无限,别情无限。可如今这种别情离恨只能化成滚滚的东流水,向天边流去,向扬州流去。一齐读全诗。
4.送上祝福的话。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李白望着孤帆远去,江水滔滔,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远去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呢?(江水是永远流不尽的,我们之间的情意是不会断的;今番远去,何时再能相会?愿你一帆风顺,一路平安……)
5.让我们把诗人的这种离愁别绪通过诵读表达出来吧。
练读──个别读(配乐)──齐读。
四、回顾全文,归纳升华
1.诗人就这样送别了朋友,朋友远行了,留给诗人的是一种怎样的愁绪呢?
2.“自古多情伤离别”,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朋友走了,诗人还在反复吟诵着这首诗──(齐读。)
五、设计作业,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走进了两位诗人的离别世界,见证到诗人与朋友的那份真挚友谊,感受到他们替朋友担忧、为朋友祝福的那颗真诚的心,确实是感同身受。课后我们可以去找找更多的送别诗,去感受、去品味古人的离别情怀。
1、唐人送别诗与酒
雪晴云散北风寒,楚水吴山道路难。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
——贾至《送李侍御赴常州》
谪在三湘最远州,边鸿不到水南流。如今暂寄樽前酒,明日辞君步步愁。
——刘禹锡《置酒相送张员外贾》
酒,可用以消忧,可递友情,可寄豪情。但事实往往是“举杯消愁愁更愁”,“醉不成欢惨将别”。于是,酒到酣处人寂寞,酒香飘处别情浓。 ,
2、唐人送别诗与柳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刘禹锡《杨柳枝词》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柳者,留也,取其谐音;柳丝飘荡,游子飘泊,情状相似;杨柳易成活,以柳入诗,寄寓祝福之意,希望远行人能很快适应异乡的水土。那飘逸的柳枝,寓意丰富饱满。
3、唐人送别诗与水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韩琮《暮春铲水送别》
水,迢迢不断;水,波涛荡漾;水,一逝不返。水流无限,别情无限。
4、唐人送别诗与月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李冶《明月夜留别》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人的离别相思,往往与月相伴,明月千里,共照天涯倦客,倍助异乡人之凄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月亮能照古今,遍及千里万里,是永恒的象征物。情味蕴藉,为古今人钟爱。
酒柳水月,在古人送别诗中俯拾皆是,细细玩味,轻重浓淡又各有不同。阅读中,应知人论世,品味甄别,准确感知其中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