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文本解读:这篇课文是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意境。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与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再现,是一篇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古诗情境发展学生情感的课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及朋友间的依依惜别的感情。
2.在细读课文、品位朗读的基础上,感受中华诗文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古诗诵读的兴趣。
过程和方法:
1. 制作课件,插入音乐,营造氛围。
2. 诗文对照,领悟古诗的意境。
3. 拓展延伸,赏析送别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在品位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引出探究主题。
读课题,结合课题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板书:李白 孟浩然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帮助学生回忆上一节课的内容,既检查了上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又帮助学生回忆文本内容,为这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较好地架起一二课时的桥梁。
二、品读课文,体验感悟,领悟诗境。
1.李白是在黄鹤楼送别友人的,最终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篇。黄鹤楼的景色在作者的笔下也熠熠生辉,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江边黄鹤楼景色的词语,读一读。
如: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俯临长江、飞檐凌空等
2.出示黄鹤楼图片,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黄鹤楼江景图,让学生对黄鹤楼有一个直观形象的认识。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感知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朗读的语感。
3.景色如此优美,但李白和孟浩然都无心欣赏,一对好朋友即将分离,他们此时的心情怎样呢?谁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种心情?
板书:依依惜别
4.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
引导学生明白这是一种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的深厚感情。
5.你从文中哪里看出他们依依惜别?
(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①引导学生要“因为……所以……”的句式改读这句话。
(因为李白和孟浩然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所以……或因为他们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
②指导朗读,配上动作,要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
(2)“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
①提问: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今天您就要……满饮此杯吧!”
②李白对孟浩然有依依惜别之情正是由于自己对孟浩然的……(敬仰,引导学生回答)
③你从哪儿看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呢?
引导学生数“您”,理解 “兄长
④指导学生朗读。
(3)“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①“知己”在这里指谁?
②引导学生明白孟浩然作为兄长老师说这句话是在安慰李白,虽然暂时分别了,但不必难过,不必伤感,我们之间的友谊天长地久,不会因离别而褪色,消失。
③指导朗读。
(4)学生练习两诗人话别时的情景,引导学生注意自己表演时的动作、读熟他们的语言,把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既使学生在阅读中加深感悟,体会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又以“角色表演”这一特定形式表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主实践性活动。
(5)多么感人的话别啊!不忍别,但终须别。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①提问:这里哪儿写出了李白对孟浩然依依惜别之情呢?
②引导学生理解“依然伫立”、“凝视远方”
③这一江春水送去的是李白对孟浩然的思念之情,送去的是李白对孟浩然的牵挂之情,送去的是依依惜别之情,指导学生朗读。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非常重要。学生是不成熟的阅读者,需要老师智慧的引导和启迪。我抓住“依依惜别”这个问题,使学生在探求“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友谊时思路更加清晰,更易把握文章送别的主旨。
6.想象交流:
同学们,柳永有一句词说得好:“自古多情伤离别”。李白和孟浩然纵有千言万语,也不能全部说出。如果你是李白,你会想些什么呢,或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演等形式,成功地引导学生从任务所处的环境去体会情感,在此我引导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深入人物内心,以课文感情为基调,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三、再读古诗,深化理解
1. 多媒体呈现古诗,学生朗读古诗
2. 课件出示全诗及李白送别时的动画场景,加深学生的理解。
3. 指导学生再次朗读古诗,在朗读中体会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