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4) 分清段落层次。
三、学习第一段:
1 齐读
2 读懂了什么?(概括介绍烟台北面临海,有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由于是地理位置的不同,这就使得烟台的海有了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那么在一年四季中,烟台的海各有什么明显的特点?在烟台的人又是如何面对的呢?大家默默地,静静地想,并画出主要词语。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深入指导。(提示学生画出重点词语,并查看学生默读效果。)
2、同桌可以简单交流一下。
3、师生交流,并根据生答板书:冬-巨浪拍岸(气势汹汹)-观赏春-微波泛起(绿盈盈的)-播种夏-凉爽恬静(恬静温柔)-休息秋-湛蓝凉意(格外湛蓝)-收获(根据学生的概括,用书上的词语)
4、师指板书总结。在寒冷的冬天烟台的海――(生看板书答)――烟台的人们勇敢地――(生答)
三:深入品读“冬天”部分
1、深入品读第二节。现在,我们就用我们入情入境的朗读,把自己带入到冬天的烟台,去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冬天烟台的海。
2、放声朗读,边读边想,边读边看,边读边感受。
3、指名读,指导读针对学生读不到位的地方可以暂停下来进行指导一番: A、表现“气势”时,也不能用声嘶力竭的声音去喊。 B、教师注意充分用手势来引读。
4、示意学生按刚刚的指导,再来深入品读一番。把那小山似的浪涛读到眼前来,把自己读到烟台去。
5、重点品读:(我们再走近一点读)出示- “小山似的涌浪……掀到十几米远的马路中央。” A、自由读读这儿,看能不能把这巨浪折岸的场面给映在自己的脑中,能不看书读出那就更美了。(让学生自由反复读) B、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 C、指名不看书“读”(也即背)。
6、这样的场面真是太吓人了,可是许多烟台人和外地的游客,他们却纷纷――(示意生接着往下说),还有的不顾被――(示意学生说)。
7、指名完整朗读。其他同学看图。
四:深入品读其他三季
1、从总结读书方法引入:刚刚大家读得很投入,大家是把这些文字,全都变成了真实鲜明的图象印在自己的脑中,所以大家在读的时候,脑中就会很自然地浮现那一幅幅很动人的景象。下面大家就按着这种的方法,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季节的海,把它给很生动地映在自己的脑中。
2、学生自选一个季节,示意学生多读,尽可能少看书,或不看书读出。
3、师生交流:根据时间指导: A、提示学生尽可能少看书,渗入背诵指导。 B、注重树立示范(教师指名读时,适当评价),引导没读这节的同学比较读一下。 C、对一些特别精彩的地方,多用些齐读的方式,让全体同学都能背出。 D、教师注意用自己形象的手势默契地参与学生的读书活动。
4、收尾总结 1、与学生一起回味式总结:刚刚我们一起走过了冬天的――春日的――夏日的――秋天的――(学生可用板书的语言,也可用“凝重”等) 2、这样看来,我们可以说,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让学生齐读)。
五:美读积累
针对每个季节中,拣最美的那个小场面再试着多读读想想,多回味回味,试着背下。(如果时间不够,就让学生利用早自习时间)
六、实践作业:
你游览过什么地方?哪里给你的印象最深?能把那里的景色给同学们介绍吗?
4、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游记,课文节选自《小记十篇》一书,作者是我国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外洞洞口、外洞;再写孔隙;最后写内洞。 在游览过程中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
金华的双龙洞是浙江金华的名胜。因为内洞的洞顶有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所以叫“双龙洞”。
全文按游览顺序,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节),交代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时间及双龙洞的地点。
第二段(第2、3小节),写作者从金华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一路上经过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先写山后写溪流,最后用“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引出描写的重点双龙洞。.在教学时让学生懂得双龙洞沿途的景色已如此美丽,双龙洞位于其中,自然更值得一游。沿途美景成了双成洞奇特景象的衬托。不然,学生写游记,前面把看到的景物一一罗列会造成喧宾夺主,主次不分
第三段(第4、5、6、7小节),分别写作者游览外洞、孔隙、内洞的情景。
第4节先写在洞口观山的感受,然后具体描写外洞,写出外洞口“宽”内“大”的特点。最后又提到泉水,交代了泉水的流向。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第5节写作者从外洞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情形,这一节写得很详细,可分为五层:
第一层写泉水的来路,承接上文,自然过渡,引出下文。第二层介绍泉水流出的孔隙的大小。第三层写小船的形状,使人对孔隙的矮、窄有了明确的认识。第四层介绍穿过孔隙进入内洞的办法。第五层写穿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感觉。先写作者穿过孔隙之前的心情和所做的准备,再写作者穿过孔隙时的感觉,读了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第6、7小节写作者游览内洞时的情景,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写“黑”,“内洞一团漆黑”。第二层写“奇”。借着汽油灯光,首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其次看到的是些“石钟乳和石笋”。第三层写“大”。“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第四层写水“源”。“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指明泉水的发源地,点出了双龙洞已到尽头。这一段主要写内洞“黑”、“奇”、“大”三个特点。
第四段(第8节),写出洞,自然结束文章。
这篇文章段落分明,条理清晰。一是按游览顺序划分段落;二是另有一条水线在串连着全文,因而有两条线:游线和水线同时贯穿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