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重点段落)背上,不看书;
——丰富说的内容,使游客获取更多的人文知识(增加传说、内洞石钟乳的形状等。教师出示2,丰富阅读,为导游增加积累。);
孔隙介绍
进洞,须经蛤蟆嘴逆水而行,洞穴宽约
—(突现特点)把握好语气、做好动作,使解说声情并茂,富有磁性、感染力;
——还需预测游客的心理愿望,或发难问题;
2. 体验“游客”角色,问题发难。
做一名游客,观赏着无限风光,你有没有什么问题想问导游吗?对提出来的问题,引导解疑或存疑。
——山上哪来的泉水呢?
——那石钟乳还有些什么形状,可以取什么名称?
——“双龙洞”的名称有什么来历?
——我还想知道……
3.交流课外资料,拓展视野,丰富“导”“游”内容。
为了使我们的“导游”和“游客”了解更多的知识,让我们把课前搜集的资料分享一下。分小组交流,过后把小组里有价值的图片、牒片里的资料等用多媒体呈现出来,共同玩赏、阅读。教师相机出示下面的文3,让学生阅读文字,感受双龙洞的奇、妙、趣。
内洞奇观
舟至洞内豁然开朗,内洞面积约200多平方米,洞底崎岖不平,洞顶高低起伏,石壁上的钟乳石、地面上的石笋、纵横交错,奇形怪状,千姿百态,似人似物,各具风采,故取名有“黄龙吐水”、“青蛙盗仙草”、“单峰骆驼”、“龟蛇共生”、“寿星仙桃”、“彩云遮月”、“倒挂蝙蝠”、“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金鸡展翅”、“龙台龙帐”、“龙麟龙爪”等。妙趣横生的景观,使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在灯光映照下,宛似置身于水晶龙宫之中。明代大旅行家、探险家徐霞客游此洞时,在游记中写道:“中悬重幄,水陆兼奇,幽明凑异者矣”。
3.择段演练说话。
四、设境导游——体验角色,内化文本,创生语言
1.“导”“游”互动。
◇景点:山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等。
◇教师:提醒两方角色动作、语言、神情表演逼真,并配合学生表演,用多媒体展示图画、文字等营造情境场。
◇“导游”:到讲台前,手拿导游旗,随兴为游客导游。
◇“游客”:随机观看、赞叹,向导游发问,也可对“导游”作出评价。
2.“游客”抒怀。
游览了双龙洞,你一定有许多的话要说。游览胜地总有凿得十分平整的“回音壁”,那是让文人墨客留下感言的。如果让你来写,你会写些什么呢?可以是一个词,可以是一句话,想写诗也行。(教师可在黑板上简笔画出石头,让学生写在石头上,以激发更大的兴趣。)
五、走进自然——延伸课外,记录人文生活
选定地方景观,组织学生郊游,让学生详细记录郊游的经过及所见所闻,尝试写一篇游记。事先可安排习作水平高的学生观察,写出导游词,在郊游时给同学们导游。
习作1
本次习作以钱钟书的女儿回忆和爸爸在一起的快乐时光的一段文字为例,表达浓浓的父子之情。编者以这段文字为引子,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回忆,捕捉可以表达亲情的镜头,进行习作。这篇习作属于记事的范畴,注意以几个特写的镜头来展开记叙,写出情趣。
教学目标:
1学会记事,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也可以写这件事使你明白了什么。
2、通过事情表达童年的美好,旨在突出“趣”,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事,体现个性化。
3、记事的内容具体,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中心明确。
教学准备:
搜集小时候的老照片或珍藏的能引起童年趣事的有关物品。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出话题。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
同学们,大家都会唱《童年》这首歌吧!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你看,那会飞的梦,那冬阳下的骆驼队,那一声“精彩”和“糟糕”……今天,老师让同学回忆一下童年那充满稚趣而又很有意思的事,用文字把它表达出来。
二、明确范围,简要指导。
1、指名读“作文内容”,思考这次作文给我们提了哪几点要求。
2、拿出事先准备的老照片,围绕老照片或珍藏的有关引起童年回忆的物品的前前后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呢?(可以同桌互相交流)
3、教师简要提示。
①要突出“趣”字。(要有稚趣,要有意思,要有发现,要有反思……)
②要根据我们农村的特点而展开。要说实话、真话、心里话,可以是钓龙虾,可以是玩泥巴,可以是帮父母干农活……
三、范文引路,讨论写法。
1、读范文《爸爸逗我玩》。
2、教师出示讨论题目(先分组讨论,然后各组长汇报,师生共同评议、补充)。
(1)文章给人的感觉真实吗?有意思吗?有趣吗?
(2)范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里活动的描写怎样?那些地方值得你借鉴和学习?
(3)“好笑”、“有意思”中蕴涵什么呢?你有体现你个性的有趣的事吗?如果有请马上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