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科整合,提高综合素质——浅谈高三文科综合教学
教学是教和学的对立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就体现为两个过程: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两个积极性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在文科综合课教学中如何发挥两个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得到有效的整合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各学科知识点的整合、知识与现实的整合。
(1)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高中综合专题讲座”中规定的文科各学科知识点的内容,要把知识点网络化、系统化,一提出某知识点,学生就应该能讲出该知识点和相关知识点的内容,这是文科综合课教学中的基础性工作。
(2)要求学生理解知识点内容,梳理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在综合课教学中过程中,理解是关键性的一环,死记硬背的东西是不会理解的,只有理解后的知识在记忆中才是巩固的、可靠的;只有理解了的知识才会运用它。另外,每一个知识点有它的内涵和外延,所以就要弄清楚它们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是包含的关系还是相互联系的关系等等。同时,要重视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弄清楚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通过梳理,存在学生头脑之中的就不再是彼此孤立的知识之“点”,而是一张有着各学科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知识之“网”。总之,经过理解和梳理所掌握的知识,就比较完整,比较深刻。有了这个基础,在综合课的教学中对问题的“综合分析”就比较容易了。
(3)要求学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加强应用和分析能力的训练。综合课教学中所要求学生具有的应用和分析能力,主要是运用已学过的政治、经济和各学科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现实生活中各种社会现象的能力。当然,这种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还是要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但对题目分析的着眼点,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会审题,学会运用知识分析说明具体问题,总结和积累这方面的经验,促使学生具有解答各种类型题目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巧。
2、分析过程的整合
(1)要求学生看懂题目。所谓“看懂”,首先、看题目,其次、看内容,再次、看题目的要求以及和相关学科的联系。
(2)要求学生明确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一道材料分析说明题如果只涉及一个知识点,一般来说比较容易确定的。但是,当一道题涉及几个知识点,而实际上题目的要求只能用一个知识点分析时,就应该选择最佳知识点来分析,当一道题确实涉及几个知识点,而这几个知识点又是跨学科时就应该思考周全,不要遗漏。
(3)要求学生把确定的知识同题目联系起来思考分析。知识点确定后,必须进一步根据知识点的具体内容来分析题目的内容,按题目的要求思考答题的步骤。对有一定难度和跨度的题目,由于知识点的内容和相关学科的知识点本身有若干层次,分析说明的对象也有若干层次,因此必须把知识点的内容同题目的内容对应起来思考和分析。这种思考各层次之间的关系和答题顺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一般说来,在分析的过程中把所涉及的知识选准了,那么把知识同分析说明的对象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便是顺理成章的。如果这时感到别扭,不顺,就应该想到所选的知识可能不准,或者不全。这时应该重新确定有关的知识点。 .
(4)要求学生掌握各种题目的不同特点和要求,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再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就一定能提高解题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教学反思
通过几年的文科综合课教学的探索和实践,学生基本能够运用政治、历史和地理等学科的知识进行分析说明国内外重要时政和社会热点,提高了对各学科知识的整合能力,从而提高了综合素质,达到了教学目的。但是我认为,要真正上好综合课的教学,还必须解决好几个关系:
(1)文科各学科教学之间的关系
文科的教师要相互研究教材,相互听课、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在教学中要发挥集体的力量形成“合力”,避免“单打一”,逐步形成适应综合课教学的教学模式。
(2)综合课教学和“加试课”教学之间的关系
应该承认,综合课教学在时间上和教学内容上,以及学生对综合课教学和“加试课”教学的态度上是无法相比的。但我们应该看到在锻造人才素质的工程中,中学各学科的教学是一个相互联系、辨证统一的整体。实际上学生掌握各学科的知识比我们宽泛,但又缺乏学科之间的“整合”能力,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各门学科知识,“借船出海”,积极引导学生来上好综合课,从而解决学生对综合课的学习态度和时间问题。
(3)综合课教学和教师素质之间的关系
如何上好综合复习课,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由于学科知识的局限性,偏重于本学科的知识,而对相关学科知识比较缺乏,因此、在教学中不能进入最佳状态,对有些问题的分析也不能自圆其说。所以,教师在教学上要不断的探索和追求,在学识上要不但的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要“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胜任综合课教学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