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访谈式时政教育模式的几点体会
一、提出访谈式时政教育模式的背景
时事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实施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加强时政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自觉养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良好学习习惯,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关注国际热点,关心人类命运,逐步提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国家社会观念,而且也可以给中学政治课教学注入时代活水,弥补政治课内容枯燥,讲大道理,离社会生活太远,不受学生欢迎的缺憾,让思想政治课真正成为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这既是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中国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新形势对人才培养的内在需求,也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综合考,开展研究性学习对政治课教学改革提供的机遇和挑战。
本学期之初,政治教研组制定工作计划时,针对新形势的需要,对以往的时事政治教育形式作了适当调整,为配合我校学生电视台的开播,设立了“时事热点访谈”栏目。这节《聚焦巴以冲突》时政教育课就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二、教学过程
本课时选择当代世界备受人们关注的巴以冲突问题作为素材,组织学生追根寻源,收集有关图片文字资料,从对巴以冲突历史的回顾,以及冲突原因的剖析中,畅谈认识和体会,对事关人类进步和命运的冲突与战争问题给予应有的关注,从而开阔视野,拓展思维,树立人本意识,关心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
实施方式:
通过发动学生,组成有关国际热点问题的兴趣小组,广泛收集文字图片资料,师生共同协商讨论,议定座谈方式,制作有关课题多媒体课件,借鉴“焦点访谈”、“实话实说”等新闻节目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作为筹划评委,指导点评课题活动。通过这种尝试,力图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增强政治参与热情,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实施教学过程:
[导入]:介绍本次“聚焦巴以冲突”访谈组成员的组成和活动情况,以及课题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过程。
由访谈组学生主持人主持这次新闻访谈。
人类社会的每一步成长过程,总是伴随着冲突和战争。在二战以来的五十多年中,巴勒斯坦地区一直冲突不断,战争频仍,是举世瞩目的焦点。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场旷日持久的流血冲突?我们做大致的溯源:
(一)、巴以冲突的由来:
1、 巴勒斯坦地区人文地理和经济概况;(展示地图)
2、 巴以冲突的原因和焦点:
历史上形成的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矛盾。
①、领土争端:冲突的核心是关系巴以双方生存和发展的领土疆域问题。
[音像播放]“巴以分治决议”;
1947年11月的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决议,次年以色列建国。通过发动战争向外扩张,以色列夺取了阿拉伯国家的大片领土,使数百万巴勒斯坦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②、民族、宗教矛盾:巴以冲突已演变为阿以两大民族的冲突、全球犹太教徒和穆斯林的矛盾,尤以圣城耶路撒冷的争夺,更是牵动着亿万教徒的心。
犹太教的“哭墙”;伊斯兰教的阿克萨清真寺;
(二)、矛盾的激化——五次中东战争:
[列表展示]:五次中东战争的简况;
[音像播放]:“第四次中东战争”;
一次次的战争给阿以双方都造成了巨大创伤,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成为中东局势长期动荡不安的根源。阿以双方都意识到,依靠战争解决不了争端,政治协商才是唯一的出路。以色列人认为如果不与阿拉伯人实现和解,它将永远面临战争的威胁,永世不得安宁。于是出现了:
(三)暗淡的和平曙光:
以色列前总理拉宾积极实施“以土地换和平”,推动巴以双方签署和平协议,赢得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但也招来了犹太极端分子的仇视,遭暗杀身亡。
[音像播放]:拉宾积极实施“以土地换和平”,推动中东和平进程资料片;
巴拉克继承拉宾精神,继续为寻求中东和平而努力;
(四)巴以冲突的近况:
1、 2000年9月——
2、
美国“9、11”事件爆发后,沙龙政府趁机扯起“反恐怖主义”大旗,借“反恐”之名,行镇压屠杀之实,巴以双方报复与反报复步步升级,冲突愈演愈烈,造成中东局势严重失控。
[展示图片]以色列士兵闯入巴勒斯坦难民营;巴勒斯坦激进组织用人体炸弹袭击以色列平民;
(五)巴以冲突给我们的启示:
组织学生讨论:(略)
主持人归纳总结:
1、 处理国际争端应遵循联合国宗旨和原则,采用政治协商和平手段,而不应诉诸武力,只能在联合国的调停下,以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来确定解决方案。
2、 “恐怖主义”是全世界人民的公敌,应在联合国的协调下打击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不能采取以暴制暴的恐怖手段,不能搞双重标准。
3、 我们要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集中力量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这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