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话端午 聊“非遗”》教学设计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2-02-28 08:26:21

 话端午  聊“非遗”
嘉兴南湖国际实验学校 李晓庆

一、谈话目标:
1通过活动体验,了解端午节的风俗习惯,亲自感受与体验端午的独特习俗。

2通过谈话交流、感受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同形式与丰富多彩;
3通过对话提升,初步懂得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二、谈话重点:通过活动体验,了解端午节的风俗习惯,亲自感受与体验端午的独特习俗。
三、谈话难点:通过对话提升,初步懂得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教学预设。
 

一、活动体验、感知“端午”。
一)情趣体验、“品尝”端午。

1、儿歌朗读、激趣揭题。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

2、品尝食品,畅聊端午。
播放音乐,学生自由品尝。老师巡视互动交流。

[设计意图: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小学生对知识产生渴求的起点,萌发对话交流的渴望。通过读儿歌、尝两黄、吃粽子等活动,拉近与孩子的心理距离,激起孩子畅聊端午的兴趣。]
二)模拟导游,话说端午。

现在就有一群外国朋友来到我们浙江嘉兴,专门想了解一下我们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谁愿意当一回解说员介绍一下呢?
1、习俗一:“尝五黄”“戴香袋”“挂艾草”。

随机采访提问,教师小结。
2、习俗二:吃粽子、赛龙舟、讲屈原。

适时补充故事:《屈原投江》《曹娥救父》《勾践复国》《子胥忠诚》
了解《离骚》及相关的诗歌。

3、习俗三:挂钟馗图、戴五色线等。
[设计意图:“活动,体验”是《品德与社会》课重要的教学策略。在课中,我尽量通过创设情境,开展活动,引导学生体验、感悟端午节传统习俗,在对话交流中,进一步了解端午节传统习俗背后的文化底蕴。]

 
)、讨论激情、保护“非遗”。

1、资料出示、讨论质疑。
2、交流激情、话说“非遗”。

3、小组讨论、保护“非遗”。
[设计意图:品德与社会虽然是一门综合课程,但品德教育仍然是它的重头戏,是学科的基本属性。我们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不能偏离品德教育这条主线,把它上成地理课、历史课、社会常识课。本课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基调,并围绕这个基调展开轻松地对话,通过对话交流,让学生对以端午传统习俗历史传说为“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面”的中华五千年文化进行初步的了解,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多彩,感受祖国的灿烂文化。从小树立关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