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教学设计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3-01-28 23:32:45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领会生长素发现过程中有关实验的现象和结论;                                                                                                                                                                                               

了解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  能力目标

体验科学家探索的过程和科学知识形成的过程;

领略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科学家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严谨的科学方法;

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提高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3、情感目标:

关注身边的生物现象,重视科学实证。

【学情分析】

这是200712月,本人在政和县生物年会上为探讨初、高中生物课改所上的一节公开课。上课的班级是政和一中高二(8)班,我校为二级达标中学,教学设施较为齐全。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求知欲望强列,学习态度积极。

学生刚学完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对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已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没有神经系统的植物是如何进行生命活动调节的较感兴趣。运用相关的问题及事例,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的欲望。

【设计思路】

    本节课我计划用一课时完成。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多媒体、实物和自制模型等各种教具组织教学。以科学发现中折射出的科学研究的严谨与科学的魅力为主线,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体会其中的科学方法。

以章引言及其诗句导入《植物的激素调节》,通过探讨生活事例“窗台上久不移动的盆栽植物”的特点,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和达尔文一起共同思考植物的向光性原因,通过问题串引导学生感受达尔文的探究过程→与詹森、拜尔同感“刺激”,便补充实验完整性,提高思维的严密性→通过观察温特实验的动画过程,揭示生长素的奥秘→分析生长素及其它植物激素得出植物激素概念→分组讨论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熟记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利用实物分析植物形态学的上、下端→分学习小组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最后通过完成课堂练习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课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巩固练习)、胚芽鞘实物模型,采摘一完整小植株;

根据学生情况将学生均衡的分成十组,每组6人。

【课堂实录】

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通过第二章的学习,我们知道动物和人的各项生命活动受到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作用。植物没有神经系统,要比动物简单得多。同学想知道植物是如何对自身的生命活动进行调节吗?

展示章首图及其诗句

诗中“信息分子”指的是什么?

生:植物激素。

3   植物的激素调节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窗台上久不移动的盆栽植物的生长方向有什么特点?         展示图片

生:弯向窗外生长。

师:可能是哪种环境刺激引发了植物生长方向的改变呢?

生:较长时间单侧光的刺激。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长的现象叫做向光性。正是对植物向光性的研究,引导着人们发现了植物生长素,揭示了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奥秘。

1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师:早在19世纪末,达尔文就注意到了植物的向光性,并利用金丝雀薏草的胚芽鞘(禾本科植物胚芽外的锥形套状物)设计了实验来探究其中的原因。   展示胚芽鞘的图

如果你是达尔文,你将如何探究植物是否具有向光性?

生:一部分胚芽鞘用单侧光刺激,另一部分胚芽鞘放在黑暗处,培养一段时间再观察胚芽鞘的生长状况。

师:很好,请坐。达尔文就是做了这样,实验结果发现给单侧光刺激的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在黑暗处的直立生长,得出了植物具有向光性。(拿出胚芽鞘实物模型)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并思考:如果我把这个不透光的罩子把胚芽鞘尖端罩上再给予单侧光刺激,结果会怎么呢?

生:直立生长

师:如果我把个不透光的罩子上端剪开一个口,拉到尖端以下一部分再给予单侧光刺激,结果又会怎么?

生:弯向光源生长

展示达尔文的实验示意图

师:达尔文注意到人们熟视无睹的现象,并设计了简单而又富有创造性的实验研究得知:植物具有向光性,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产生弯曲的胚芽鞘尖端以下一部分。并提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弯曲。

这种“刺激”究竟是什么呢?多位科学家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                     展示詹森的实验示意图

詹森通过多次实验,发现在胚芽鞘尖端下插入一片琼脂片后给予单侧光刺激,结果胚芽鞘还会弯向光源生长,证明了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想一想,詹森的这个实验过程严密吗?为什么?

生:不严密,这个实验不能排除琼脂片是否会引起胚芽鞘的弯曲生长。

师:(追问)那要如何改进实验呢?

生:在实验组中再加一组实验:在去尖端的胚芽鞘上加一同样大小的琼脂片,在进行实验,如添加组的胚芽鞘不生长才能得出詹森的实验结论。

师:非常好,请坐。我们在实验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实验的严密性。尖端产生的刺激能传到下部,那么它为什么能使伸长区两侧生长不均匀呢?

1914年,拜尔做了这样的实验:  展示拜尔的实验示意图→

把胚芽鞘的尖端剪切后偏移中心位置,在黑暗中培养。通过这个实验证明,胚芽鞘弯曲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对于这个实验,你觉得他设计得严密吗?

1:严密。

2:不严密。

师:你来说说,为什么说此实验不严密呢?

2:因为他没有设置对照组。应该把胚芽鞘的尖端剪切后不偏移中心位置的放在黑暗处培养作为对照实验。

师:很好,请坐。在实验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单一变量、对照实验的原则。

通过这些实验我们还不知道这种“刺激”是什么,只能初步证明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那这种“刺激”到底是什么呢?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