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微生物》word教案 一上海版生物八下
一、设计思路:
回归生活理念,采用主题形式的自主学习,利用、挖掘、开发学生的经验、经历,来探究学习学生生活中身边的生命科学,培养学习情感,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的体验,满足学习条件环境和学习水平差异的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任务,是实现自主建构学习和发现学习及创新学习的实践和尝试。
二、教材分析:
真菌的学习是学生认识微观领域的起步,是学习的重点,又是难点。生命科学教材中安排了“寻找微生物”的必做活动,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且教材编写上也从体型相对比较大的真菌讲起,然后再讲述微小的细菌和病毒,先认识学生日常生活中容易看到的真菌,增加感性认识,为后面细菌病毒 的学习打好基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设计和实践了关于《真菌》探究学习的教学案例。
三、学情分析:
初中生对于生活中的生命科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体验,通过引导能真实感受生活中知识的情景,能体验到生活中充满了生命科学知识,因此设计“回归生活找知识——实验探究求知识——课堂交流共享知识——指导生活用知识” 的自主学习的探究欲望和建构知识的实践体验比较符合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和身心特点。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真菌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与人类的关系。
(2)学会一些小实验的探究方法和实验技能操作。
2、过程与方法:
(1)注重联系实际生活,善于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知识 ,用知识来指导日常[来]
生活。
(2)在学习过程中注重体验,激发学生善于从课本知识中去发现问题,实
施探究,亲身体验简单的科学探究实验。
(3)通过寻找真菌的活动和培养、观察青霉和酵母菌的实验,感受真菌的
无处不在,经历培养和观察真菌的实验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小组探究活动中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学会与他人合作。
(2)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研精神。
五、重点难点:重点:真菌的形态结构。难点:酵母菌的营养方式。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1、结合二期课改的要求和实践经验,基于回归生活理念下,开展农村初中生命科学教学实践,以“ 自主建构知识”为目标,运用学生的经验、经历,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通过亲近接触生活中身边的生物,从表征、视觉、情感驱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促进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
2、课前准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质疑探索:学生带着问题,有的上网查找资料,有的到菜场等地实地调查,有的动手实验,都努力从多角度尝试解决问题。
3、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探究实验,实施探究性学习:①从四个方面拓展了学习的时空、进行有效交流、有效合作。在一系列的合作中完成了学习任务,感受合作的重要性及合作学习的魅力。
七、课前准备:
1、学生的准备:寻找生活中的真菌、制作馒头、培养青霉。
2、制作不含酵母菌的馒头、培养青霉。
3、为学生探究实验提供实验材料器材和实验室环境。
八、教学过程:
课前探究活动设计:在学习《真菌》的内容之前一周,让班内的学生阅读教材预习了解,并结合原有的知识基础、联系生活实际、上网搜索等多种方式去了解①你认识的真菌有哪些?②酵母菌在 做馒头时有什么作用?怎么证明?③发酵是怎么回事?你能 设计一个探究实验证明它的过程和产物吗?(小组合作探究实验)④天气入梅后为什么碗橱等地方容易发霉?你会培养霉菌吗?请自选材料每人动手培养。⑤你平时吃蘑菇吗?蘑菇有哪些营养价值?所有的蘑菇都能吃吗?为什么?并对探究学习活动结果记录
师:引言:同学们,经过前阶段大家的寻找,找到了哪些真菌呢?今天把你了解的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吧。
《真菌》
头脑风暴:你说我说大家说,说出你对真菌的了解。
生:这是香菇;这是蘑菇;我拿的是黑木耳;我这是银耳,又叫白木耳;老师,这是我爸爸出差时买回来的猴头菇和灵芝;(教学说明:每位同学都找了一、二种的食用真菌,当一位同学展示猴头菇和灵芝时很多同学发出了惊叹声,也是第一次看到。将实物拿来展示给大家看,这样不仅从课的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心,还一起共享了其他同学调查的成果,感受深刻,再难忘怀;自主学习,知识共享已然见效。)
师:大家听过一句“达克宁”治脚气的广告词吗?谁记得的说说?
生:“脚气是由真菌引起的”(教学说明:引导学生认识各种真菌,除了食用的外,探究生活现 象,揭示真菌真面目)
一、真菌和人类的关系:十几万种
二、真菌的形态结构
1、酵母菌:
二个馒头引发的问题:由小组成员拿出2个不同的馒头,请同学们摸一下,感觉两者的区别,介绍它们的制作过程。
→引出问题:为什么会不同呢?
→再请大家把馒头扳开,观察其中松软的馒头中有许多空隙,是它们让馒头松软的。(如果空隙不够明显,再分发一些面包观察)。
→为什么一个有这么多的空隙,而另一个却没有呢?
→探究实验:“酵母菌的发酵”,请各小组将课前设计的酵母菌发酵的探究实验在课堂上演示及汇报实验设计的过程和改进方法、存在的问题,交流实验体验,力求实验的规范性、科学性、正确性。在自主实验设计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各小组买来了糖和酵母粉,寻找合适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设计。其中一个小组的设计让全班同学看到了最佳实验结果。
→讨论交流: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看似简单的实验却是经过学生们反复设计,多次改进。如以下细节①酵母菌糖溶液的浓度。②发酵的时间。③水温的控制。④蓝色BTB的配置浓度和所需要的量。⑤如何使其在无氧状态下进行。(教学说明:这一系列问题都作了多次探索,最后才取得了明显的实验结果,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将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做馒头原理中所蕴含的酵母菌的作用设计为探究实验的做法,能启发学生思维,体验参与设计实验,延伸拓展学力,在实验中调动感官,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用所 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体验知识的魅力。)
(1)发酵:酵母菌把糖作为原料,在无氧的条件下分解糖,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师生共同总结)
→二氧化碳遇热膨胀使馒头、面包松软,酒精在焙制时逸出挥发。
→出示酵母菌的结构图,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下:
(2)结构:单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液泡、细胞核,没有叶绿素
→问:它没有叶绿素,如何获得养料的呢?
(3)营养方式:腐生
→回忆开学初学过的酵母菌的生殖方式
(4)生殖方式:生活条件好时进行出芽生殖,否则进行孢子生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