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火熄灭》课堂实录(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7课)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日常生上常见的灭火方式,并且能对这些灭火方式的原理做现一些解释。
2、经历一个根据燃烧必要条件进行灭火的活动过程。
3、初步学会使用灭火器。
(二)教学重点:经历一个根据燃烧必要条件进行灭火的活动过程。
(三)教学难点:了解日常生活上常见的灭火方式,并且能对这些灭火方式的原理做现一些解释。
教学活动过程
引入:打开课件封面(一堆篝火熊熊燃烧)
师:这是什么?
生:火!
师:同学们,我们的生活能不能离开火?
生:不能!
师:你能举例说说火的作用吗?
生:照明。
生:烧煮食物。
生:炼钢
生:把人造卫星送上天!……
师:(用课件展示图片)火为人类造福。是不是所有的火都能给人类带来益处呢?
生:不是!
[评:让学生从周围生活世界中的感知入手,引入学习,引起学生对“火”的注意。同时,使学生意识到本节课将要继续研究与火有关的问题]
师:能举例说说吗?(学生边说边用课件展示火灾的图片──说明火失控时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生:把人烧伤、烧死。
生:把树林烧毁。
生:把房屋烧毁。……
师:火失控时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什么方法将火熄灭呢?(贴出课题)你能说说吗?
[评:要求学生说出该方法的原理,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用化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新理念。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加强与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应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能力。]
生:用水(很多同学抢着说),能降温。
生:用灭器,它用很多泡沫。
生:用棉被。
师:你在哪里知道这种方法的?
生:在电视上。
师:还有吗?
生:用砂、树枝。(书上介绍的)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贴出将火熄灭的方法。(1、隔离法 2、窒息法 3、冷却法)
师:老师这里有一盏点着了的酒精灯,谁能说说怎样把火灭了?
(同学们抢着说)
生:用口吹灭。
师:这种方法太危险了,我们一般不用。
生:用酒精灯的盖(灯帽)。
师:为什么?
生:隔绝空气(也就是隔离法)。
师:说得非常好(摸摸学生的头)。
[评:教者在适当的时候用不同的方式(如摸头等)进行对学生表扬与肯定,给学生很大的鼓励。]
师:(录像:消防队救火的情景)消防队救火一般用什么来灭火的呢?
生:水(一起说)。
师:那为什么水能灭火呢?(让学生装各抒己见)
生:降低温度。
生:湿了就可以灭火。
生:隔绝空气。
……
师:到底是哪个说法正确?你们能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自己的看法吗?
师:(出示材料)两张纸条(一湿一干)、酒精灯、火柴、水
师:小组讨论如何做这个实验?
师:谁来说说你们小组打算怎样操作?
生:我们小组打算这样来操作:先把干纸直接火上烧,然后观察现象;再把湿纸放在火上烧,再观察现象。
师:谁来评评他们小组的操作。好请你来,好吗?
生:我认为他们这样操作对比不是很明显,我就认为把纸条慢慢靠近火,看看两条纸条的变化情况。
师:好,我们就按你的操作来进行实验。但是,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一些事项,请看屏幕。
师:好,刚才大家都说出了自己的办法,这些办法对你们有启发吗?请你们参照别的小组的意见,改进自己小组的实验,就可以做实验了。
[评:学生自己想办法、做计划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思维展开的过程。对这一过程加强指导是必要的,而且应给予充足的时间。事实上,如果学生装“想”得充分,后续的操作活动并不复杂。如果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想更多的办法,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把多种办法综合运用,就更好了。]
师:(巡视学生的实验情况)
师:好了,时间到了,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看到的现象和大家说一说?
(同学们都抢着回答)
生:干的纸条很快就变黑,接着就燃烧起来;而湿的纸条就慢一点,湿的地方慢慢地变干后变黑最后也烧了起来。
生:我们小组还观察到干纸条燃烧时离开火苗较远,而湿纸条燃烧时离开火苗较近。
师:还有没有补充。
生:我们发现干纸条很快就燃烧起来,而湿纸条就比较慢。
……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认真、仔细。
[评:这时教者应做出相应的小结,但老师欠缺比较准确的小结。]
师:为什么湿纸与干纸的燃烧情况不一样?同学们还想做实验吗?
生:想。
师:出示纸盒,提问:这是什么?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生:纸盒。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它能烧开水吗?(学生议论)
生:不能。
师:你的理由是什么呢?
生:我们刚刚做了一个实验,湿纸条烧着了。
师:哦!请你来说说你的意见。
生:不能。
师:有没有同学认为能的,说说你的理由。
生:我认为能。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刚才的实验是湿纸条燃烧的前提是水干了之后,纸条才烧起来的,所以只有把纸盒里的水烧干后纸盒才会烧起来,因此,水会开。
师:既然有不同的意见,我们就用实验来验证一下我们刚才的想法,在做实验之前先看屏幕。(屏幕上出示操作的图片和注意事项)
师:准备好了没有?
[评:学生交流的时间不足,因为学生之间的学习和交流有时比老师和教材对他们的启发更为具体和深刻,也更容易为他们接受。]
生:准备好了。
(学生实验)
(巡视学生的实验情况)
……
[评:由于小组成员较多有6人,学生动手相对不够。]
师:时间差不多了,我想同学们都基本上完成了实验。谁来说说实验结果。
生:我们小组从实验中发现纸盒不会烧着,而纸盒里的水慢慢地热起来,但水
还没开。
师:不错。
生:我发现有水蒸气。
师:观察得很仔细。
生:我们小组把水烧开了。
师:你能解释一下这种现象吗?
生:我认为是纸盒吸了水一直保持着湿的状态,所以小纸盒不会烧起来,并且水会开。
师:嗯!说得很好。同学们,大家都知道小纸盒不会烧起来,有谁说说水对于灭火有什么作用?
生:把烧着的东西弄湿,火就灭了。
师:把烧着的东西弄湿,其实就是把什么降低了?
生:温度。
师:对。那水对于灭火有什么作用?之前我们所说哪一种?
生:冷却法。
师:对了,反应真快。
[评:应让更多的学生汇报自己的实验结果和心得。]
师:当发生较大的火灾时,人们除了用水灭火,还会使用什么方法灭火?
生:灭火器
师:什么灭火器呢?
生:二氧化碳灭火器。
师:那我们现在来看看二氧化碳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录像出示)。
师:二氧化碳灭火器为什么能灭火?
生:因为那些泡沫把氧气隔绝了。
师:也就是我们说那种方法?
生:窒息法。
生:我认为是隔离法。
师:其实两位同学都对。
师:你能做一个二氧化碳灭火器吗?
(学生齐答)
生:能。
师:出示材料:小苏打、食用白醋、雪碧汽水等。
师:你们先小组讨论。
生:我们打算把小苏打、食用白醋、雪碧汽水放在一起,然后插入导管,最后晃动汽水瓶。
师:有没有同学对他们的做法提出疑问?
生:小苏打、食用白醋、雪碧汽水分别要放多少呢?
师:那你认为应该放多少呢?
生:我认为小苏打和食用白醋就一点,雪碧汽水就要多一点。
师:对,小苏打和食用白醋用的份量老师已经为同学们准备好了,同学们只要把放在纸袋里的小苏打,小瓶里的食用白醋倒进雪碧汽水里就行了。
师:还有这个橡胶管主要是把气体逸出,然后对准火焰,同学们看看有什么现象?
(开始实验,老师巡视)
……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什么?
生:很多气泡。
生:气体从导管跑出来。
生:火灭了。
……
师:谁能解释一下?
生:我来。
师:好!你来。
生:因为汽水中有二氧化碳,而小苏打和食用白醋就把汽水中的二氧化碳分解出来,所以火就灭了。
师:向征,真不愧是小实验家,去北京不是白去的。对!向征同学解释得很正确。
师:同学们呀!通过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生:我知道水可以灭火。
生:我知道除了水可以灭火之外,还可以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砂等等。
生:我会做一个简单的灭火器。
生:火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
生:我们不要玩火。
师:真是个好孩子。对!因为火又叫“无牙老虎”。
[评: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如果以后在科学课中能课堂中适当地进行安全、环保等的教育,我相信班会课都可以不上了。]
师:同学们,这里有个问题老师想请同学们帮我解决一下。这个问题是:油锅着火了,用什么方法把火熄灭?
生:用水。
生:不行呀!
师:为什么?
生:油会浮在水上。
师:那该用什么方法。
生:嗯……
生:用二氧化碳灭火器。
生:也可以用砂。
生:用棉被。
……
师:是呀,油锅着火了,不能用水来灭火;最好就用砂。
[评:教师小结得太笼统了、太仓促了,应把原因说明清楚,好让学生明白当中的理由。]
(音乐响了)
师:时间到了,好,回去有上网的同学可在http://www.baidu.com/上搜索“易燃易爆物”,了解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引导学生到互联网上去学习)同学们,今天的科学课上完了,希望我们的科学探究活动能继续下去。同学们把学具收拾好,把教室收拾干净,下课!
[评:让学生收拾实验材料,蕴含着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如果教师经常提出这样的要求,相信对学生的发展是有益的。]
教学反思
1、与传统灌输教育不同,这里不再只是教师演示实验,或教师引导学生做验证性的实验,而是让学生通过亲自探究、自己设计实验计划而获得知识,这样更灵活更有效。虽然科学探究活动的水平或层次不是很高,但对于提高学生全面的科学素质,具有十分重要作用,是其它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不可替代的。
2、教者在每个环节中或每个实验之后,都欠缺一个比较完整的小结。导致整一节课下来总是欠缺一些什么的。这个教者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对每个环节每个实验要认真思考,考虑到学生的方方面面。
3、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导教学,把书本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扩大了学生的眼界和见闻,打破了课堂学习时空的局限,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心扉,让学生耳濡目染,不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科学真谛的热情,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而老师则是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这样就落实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