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遗传和变异的秘密》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 研讨会获奖教案.doc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3-03-17 20:30:31

一、概述:

l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 “遗传与变异”单元的第3,本课内容需要2课时,现对第一课时进行教学设计。

l       遗传和变异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本课时主要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遗传现象和变异现象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去了解人类对遗传、变异现象的探索,从而形成对遗传、变异内容的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激发学生对生活中的遗传和变异现象的兴趣,从而有意识的去观察探究。让学生把课堂内外学习到的遗传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l       本课时通过课前学生自主查找资料,课上老师补充课件资料,让学生了解遗传和变异的科学史。以袁隆平的超级水稻为例,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家如何人工培育出优良品种,促进生产改善人类的生活,从而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并对“改良的农作物”的两面性展开初步的讨论。把制作小报和辩论会放到第二课时中去完成。

二、教学目标预设:

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本课时的三维教学目标预设如下:

过程与方法

l       在课前能通过网络和书籍等方式,查阅和收集有关遗传和变异的图片和资料,并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

l       在课堂上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查找到的资料,并归纳总结自己搜集资料的方法。

l       在全班交流汇报和小组合作探究中,能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

l       能用对比、推理等科学的方法分析孟德尔的资料,并从中发现遗传和变异的秘密。

知识与技能

l       知道变异可分为生物体自身产生的变异和用人工方式产生的变异,能区分生活中常见的变异现象是自身产生的还是人工方式产生的。

l       能举例说明人类利用遗传学知识,改善了生活并促进了生产。

l       通过资料的搜集分析和课堂上的交流汇报,较好的了解科学界对用人工方法使生物产生变异存在争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l       知道科学家为了研究遗传和变异,进行了艰苦不懈的探索。

l       通过本课的学习,对遗传和变异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l       感受孟德尔和袁隆平艰苦不懈,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

l       搜集交流袁隆平的事迹,感受到我国科学家对世界作出的巨大贡献。

l       在全班交流汇报和小组合作探究中,增强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

根据以上三维教学目标,预设教学重难点如下:

l       教学的重点:知道人类利用遗传学知识,如何改善人类的生活和促进生产。

l       教学的难点:能够用各种方法搜集资料,分析孟德尔的实验,从而了解科学家为了研究遗传和变异进行了艰苦不懈的探索。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根据以往课堂教学经验及平时的观察研究,我对六年级学生的特征分析如下:

三维水平分析

l       经过三年多的科学学习,六年级学生已经较熟练的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具有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科学问题乐于探究,并且不再局限于课堂上的学习与研究。学生们需要更大的研究平台,他们有了更多对问题的思考和看法,希望能把所学到的知识与方法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遗传和变异现象,知道了遗传和变异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学生已经能够较熟练的运用网络、书籍等途径,查找筛选资料,并运用观察比较、推测解释等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但学生对百年的遗传学发展过程,却缺乏一定的认识。生活中也较少去关注遗传和变异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学生差异性分析

l       六年级学生的综合能力虽然较强,但两极分化的情况也比较明显。有些学生长期在小组中充当“收音机”的角色,过于依赖小组组员。对于这部分学生老师要通过课堂提问,有意识的让其代表自己的小组汇报。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根据本节课三维教学目标及“学教并重”的新教学理念,本节课将采取的主要教学策略如下:

l       自主学习、搜集资料策略:通过课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查找有关“遗传和变异”的资料。

l       情景创设、联系已有经验策略: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交流猜想,挖掘学生对显性遗传、隐形遗传、隔代遗传等遗传学知识的前概念。

l       资料分析、合作探究策略:让学生在豌豆图片的帮助下,展开小组讨论,初步探究遗传和变异的秘密。

l       联系生活、拓展应用策略:通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真实事例,让学生认识人工变异现象,给人类带来的好处。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教师资源:自制PPT课件、孟德尔和袁隆平的故事视频、豌豆图片。

学生资源:课前搜集的有关“遗传和变异”的资料。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猜测一对夫妇所生孩子的模样。

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遗传和变异现象。这里有一对父母的照片和情况介绍,请同学们来猜猜,这对父母的孩子会是什么样子?

2学生大胆推测

(预设:学生可能根据照片推测孩子的头发可能是黑色的,眼睛可能是双眼皮等等,根据情况介绍猜测孩子的智商可能较高等等)

3、抛题,引出学生对遗传学的前概念。出示孩子的照片,对比学生的推测,抛出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孩子长的既像父母,又稍有不同呢?能不能只遗传父母好一点的优点而不遗传那些不好的方面呢?可能吗?

(预设: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看看学生对显性遗传、隐形遗传、隔代遗传等遗传学知识的了解情况)

4.揭题:遗传什么?变异什么?这里面藏着许多有关遗传学的秘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遗传与变异的秘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学生对遗传学还较陌生,如何引起学生对深奥的遗传学的兴趣呢?本环节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猜测一对夫妇所生孩子的模样”,拉近了学生与遗传学的距离,勾起了学生对遗传学的探究兴趣,为接下来遗传学史的认识做好了情感的铺垫。

(二)、了解孟德尔的故事

1研究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秘密的科学,我们称它为“遗传学”。你知道现代遗传学之父是谁吗?课前哪位同学去查找了有关孟德尔的资料?(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收集到的资料)

2教师补充视频:孟德尔的故事。

3.你听了孟德尔的故事有什么想法呢?

(预设:(1)学生被孟德尔的执着精神所感动。(2)提出疑问:孟德尔的实验说明些什么?)

4出示豌豆比对图,帮助学生探究孟德尔的实验:

你们能根据豌豆的对比图片,试着对孟德尔的实验作出你的解释吗?

【设计意图】本环节把书上较枯燥的文字说明,转变成了学生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视频讲解,增大了课堂的信息量。通过课前查找资料,课上教师视频补充,让学生对孟德尔的实验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进一步利用豌豆的对比图片,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对孟德尔的实验作出解释。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探究遗传与变异的秘密,了解科学家为了研究遗传和变异进行了艰苦不懈的探索。

5学生分组交流后全班讨论汇报。

6、教师小结:孟德尔的实验告诉我们生物有显性基因和隐形基因,显性基因会遗传给下一代,隐形基因不一定会遗传给下一代,也可能会隔代遗传。

7视频播放:后续者的研究与发现

但是后来的研究者又发现,用孟德尔的研究理论不能解释另一些现象,究竟是什么现象呢?我们来看这一段视频。

8.你对这个现象有什么解释?

9.教师小结:孟德尔的研究理论只解释了生物间的遗传现象,并没有提到生物自己也可能会产生变异的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其他研究者的发现,让学生对生物的变异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渗透给学生“科学是不断进步”的理念。

(三)、了解袁隆平的故事

1我们国家有一位水稻专家,他解决了世界农业科研难题,你们知道是谁吗?对了,他就是我国著名的水稻专家袁隆平。谁能说说袁隆平的故事?

2教师视频补充:袁隆平的故事。

3.袁隆平用什么方法解决了世界农业科研的难题?(引导学生认识人工方法产生的变异)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100%(1)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