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物质科学 1.3 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科学中考.doc
考点梳理
1.溶液
(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由溶质和溶剂两部分组成。
(2)溶液的特征:具有均一性、稳定性,属混合物。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该种溶质的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再溶解该种溶质的溶液。
【注意】 ①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必须明确只有指明a.一定温度;b.一定量的溶剂;C.对某种溶质而言,才有讨论意义。如对一定温度的NaCl来说是饱和溶液,而对于KNO3则可能是不饱和溶液,还可继续溶解KNO3。
②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或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一般来说:
升高温度或加入溶剂 降低温度或加入溶质或蒸发溶剂 |
3.溶解度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的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
理解概念时要抓住以下4个要点:
①“在一定温度下”:每种物质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都有一个对应的定值,但这个定值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②“在
【注意】a.是l
③“达到饱和状态”:即此时溶质的溶解量达到了最大值。
④“溶解的质量”(单位):表明溶解度是有单位的,即质量单位:克。
(2)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①溶质、溶剂自身的性质。同一温度下溶质、溶剂不同,溶解度不同。
②温度。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KNO3。
(3)溶解性等级
根据物质在室温(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