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2011届高三化学教学工作指导意见
② ,
③ 。
例3(10年安徽卷10题):低脱硝技术可用于处理废气中的氮氧化物,发生的化学反应为:
在恒容的密闭容器中,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平衡时,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可使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增大
B.平衡时,其他条件不变,增加NH3的浓度,废气中氮氧化物的转化率减小
C.单位时间内消耗NO和N2的物质的量比为1∶2时,反应达到平衡
D.其他条件不变,使用高效催化剂,废气中氮氧化物的转化率增大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现在试题与原来相比,不是难度上的增大或减小,也不是知识点的简单增加,而是对学生能力培养目标的变化。这需要我们认真研读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尤其要加强对近两年安徽高考试题的深入研究。
2、正确处理教材和教辅用书的关系。
教材把课程标准中的一些抽象的内容加以具体化,学生学习基本上是以教材为依托。作为备考来说,也应该以教材为依托、以教材为依据全面复习。化学用语的规范也应以教材为标准去要求,不能擅自更改或标新立异。
要阅读教材,要有选择的研读某些内容,要能从中提取信息,抓住关键所在,深入思考深刻理解。例如:电解——使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而在阴、阳两极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化学平衡状态——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混合物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当今教辅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充斥课堂和学生书包,严重干扰了科学的、正常的复习过程。由于人手一册,又是任课教师的主选,使得复习过程自然而然地沿着教辅书的思路轨道伸展,不再去问“为什么”,不再去追究符合不符合考试大纲、超越不超越教材、适合不适和学生实际。教辅只能是辅助,不能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必须取我所要,为我所用。
3、在复习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反思。
(1)题后反思: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探究解题规律,进一步进行思维发散和知识内化,形成解题思维模式,达到做一题,明一理,迁移一片,解决一类的目的,从而真正让学生跳出题海。
(2)考后反思:对错题深入分析,找出错因——是概念不清、原理不明,还是方法不当、非知识性错误,然后做出针对性加强和改进。
(3)阶段反思:对出现的问题做出阶段性总结,看哪些毛病已“痊愈”,哪些顽症未根除,哪些问题属新犯,从而不断消除复习中的疑点和盲点,达到会做的保证对,错过的不再错。
4、积极尝试问题(习题)式教学模式
问(习)题式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在复习过程中给学生创设一个新鲜的话题或经典的习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再现知识点,提高学生的有效参与,避免出现传统复习中学生复习疲劳、被动接受的低效课堂。
案例一:关于“亚铁离子和铁离子性质及相互转化”复习:
问题情境:找一找和三氯化铁反应可以生成赤、橙、黄、绿、青、蓝、紫颜色的物质?能写出方程式的,请写出方程式。
通过对此问题的讨论,首先梳理出铁离子的化学性质:络合性、沉淀性、水解性、氧化性,接着类比分析亚铁离子的化学性质:沉淀性、水解性、还原性为主,然后利用上述性质拓展应用:(1)有关亚铁盐和铁盐的配制与保存问题;(2)有关亚铁离子和铁离子的离子共存问题;(3)有关亚铁盐和铁盐溶液加热蒸干问题;(4)有关亚铁离子和铁离子的检验问题;(5)有关亚铁离子和铁离子的除杂问题;(6)有关亚铁离子和铁离子的氧化还原问题等等。最后通过习题,对铁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知识进行具体应用,把复习目标落到实处。
案例二:复习SO2 的性质:
CO2和SO2分别通入下列物质中,现象或产物是否相同?为什么?
①:紫色石蕊试液; ②:品红溶液;
③: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④:澄清石灰水;
⑤:氯化钡溶液; ⑥:氢硫酸溶液;
⑦:氯水; ⑧:硝酸钡溶液。
通过该习题主要复习SO2的“四性”(酸性、氧化性、还原性和漂白性)以及与CO2的区别。学生分析后,相关知识点已经小结归纳得差不多了,教师再进行系统性总结,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显著提升。
5、实验复习策略
新课程高考实验试题的特点是:①源于课本,强调创新;②突出基础,注重综合;③联系实际,重视STSE;④立足探究,注重能力。根据化学学科特点和高考要求,建议在高三一轮复习中,教师要加入部分演示实验用于强化实验教学。实验主题的来源主要是课本上的一些典型实验(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氯气制备和性质检验的系列实验等等);习题中涉及的实验;根据学生有疑问的知识点设计成的实验等等。因此,实验复习时既要注重回归教材,又要注重信息的整合,通过针对性练习强化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