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2011届高三化学教学工作指导意见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0-11-27 11:45:32

   一、时间安排

高三开学——2011年1月底

二、具体实施

1、基本原则

第一轮复习的基本原则是:夯实基础、削枝强干。这轮复习是高三复习的关键,必须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要求,立足课本,夯实基础,重点放在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上。这阶段的复习要做到“细”“实”“串”“精”。

“细”——不放过教材中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结构图和原理图及有关的坐标曲线,即“逐点扫描,不留盲点”;

“实”——复习过的知识力求弄懂弄通,不留疑点,能熟练运用;

“串”——不要局限于教材的知识顺序,最好能按照知识的内涵把相关内容“串”在一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精”——要在深入解读《考试说明》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注重化学基础、主干和核心内容。

2 、基本内容

根据《2010年考试说明》和近三年高考试题的分析,高考化学复习的基本内容主要有(按教学时间顺序列出):

(1)化学用语(核素、离子、原子的标记符号;各种化学式、结构式、方程式……)

(2)元素(原子、离子)的结构特征(各电子层、能级结构、最外层电子数、半径)及性质(得失电子能力、氧化还原性、第一电离能、电负性)

(3)元素周期律的内涵(原子、离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原子、离子得失电子能力的周期性变化、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元素单质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元素化合物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4)周期表的结构及构成规律

(5)反应速率的计算及影响反应速率的各种因素

(6)化学平衡状态、理解化学平衡移动、理解平衡常数及其价值

(7)弱电解质(含水)的电离平衡移动的分析

(8)溶液的酸碱性、pH及简单计算、指示剂

(9)盐类水解的本质、表示方法及影响因素

(10)离子反应的本质、离子(分子)共存的分析、离子浓度的分析

(11)氧化还原反应(无机、有机)的分析、配平与基本计算

(12)电化学(原电池、电解池)的分析与基本计算

(13)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的应用

(14)反应热、热化学方程式、盖斯定律及应用

(以上内容在期中考试前完成)

(15)同分异构体的分析与判断

(16)重要官能团的结构、典型反应及相互转化

(17)有机反应类型及典型例证

(18)有机物的合成与推断

(19)氯、氮、硫、硅、碳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20)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21)常见仪器和基本操作、物质的检验、分离和提纯

(22)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和做过的探究实验(目的、原理、装置、操作、现象、拓展、评价、改进……)

(以上内容在皖北协作区模拟考试前完成)

3、实施策略

第一轮复习阶段是对学科基础知识的复习和整理,使之系统化和深化,把握学科基本知识的内在联系,建立学科知识网络。具体实施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突出复习方法的指导。第一轮复习应在通读、精读教材的基础上梳理、归纳知识,按教材中每章小结的知识网络图形成本章的知识结构;将教材章与章之间的知识网络按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形成中学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网络,以便应用时能快速、准确地提取相关知识,解决化学问题。要用“结构——位置——性质”、“原理——装置——操作——现象——结论——分析——评价”、“类比、逻辑推理”、“实验探究”、“建模思想(将化学问题抽象成为数学等量关系,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等化学学习方法,复习掌握化学知识,提升学科能力。

(2)要强化解题能力的培养。精心选择近几年的高考理综化学试题作为典型题进行分析、训练,加强审题方法、解题思路、解题技巧的指导和总结,加大练习力度(精练、巧练,防止低层次的重复练习),严格答题要求,及时反馈、矫正,使解题能力的培养、提高落实到位。

(3)能力培养要循序渐进,逐步到位。第一轮复习应根据掌握知识的情况,多穿插一些小专题,侧重训练、提高某种单项能力,如:离子方程式书写、离子(分子)共存、离子浓度大小判断、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无机元素化合物性质推导、守恒思想、化学实验中的实验原理设计、有机同分异构体推导(限制条件与不限制条件)、有机官能团推导等等。对于多种能力的综合训练,第一轮复习不可涉及过多,以免要求太高,一时达不到,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习题讲评要到位。高三复习以“知识升华”、“提高成绩”为目的。一次考试或练习,实际上是一次信息反馈过程。试卷的讲评,是教师根据学生试卷反馈回来的信息,将知识清晰化、脉络化的过程。教师必然要通过错题分析,找出发生错误的根源,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总结规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还要注意归纳每类试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选择解题的最佳方法,以便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和得分率。

三、指导意见

1、在新课标和新高考形势下,一些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要摈弃。

随着新课改教学实践和新高考要求的深入,传统复习策略的缺点逐渐显现,其中最大问题是:教学重点、难点与《考试说明》脱节。《考试说明》每年的微调积少成多,与以往教学中形成的经验性的重点、难点偏差逐年加大。如传统复习十分重视化学基本理论的复习,在诸如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等知识点上设置较多难点,造成学生死抠难题,偏离复习的本质。以化学平衡为例,分析对比近三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尤其是09、10两年安徽高考试题,大家不难看出:

(1)一些传统难题近乎绝迹。具体表现在:①等效平衡问题考查越来越少,三年来每年全国仅有一道选择题;②单纯的计算问题,特别是利用压强变化、密度变化来进行的计算问题不再出现;③对建立模型等解题技巧的考查基本不再出现。其实,这些问题本身并不是平衡的核心和本质问题,主要是数学、建立模型等方法在平衡中的应用。它们增加了平衡问题的难度,而且使得擅长化学应用型思维的学生并不具有优势。

[1] [2] [3]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