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2011届高三语文教学工作指导意见
2011届高三一轮复习即将开始,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指导我市高三语文教学及复习工作有序进行,圆满完成我市2011届语文教学复习指导任务,现结合今年安徽高考语文试题的特点和我市语文教学实际情况提几点对201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的指导意见。
一、2010年高考安徽语文卷分析
2010年高考安徽语文卷无论是在试卷的结构、长度、模式上,还是在题型、题量、知识点的组合上,都与前两年的试卷保持一致,命题的内容与形式都坚持求平求稳,过渡衔接自然,守正出新,稳中有变。整个试卷风貌给人以成长、成熟之感,愈来愈彰显新课标特色和安徽文化大省的气质,稳定、大气,开合有度,不变中有变,变中求新,渐趋于理性且不乏创新。既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也有利于指导高中的语文教学,发挥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考试效能,有着较强的前瞻指导性和现实可操作性。具体地说有以下特点:
(一)、保持稳定,一以贯之
这里说的“稳定”,是与2009年安徽省高考语文试题比较而言。它最大程度地沿袭了2009年语文试题的命制套路、试题风格。
考点、材料性质、试题命制思路以及整体架构,是一套试题的四大元素。在这四个元素中,“试题命制思路”,反映着命题决策者的战略认识,决定着试卷的性质、试题的风格;“整体架构”,也就是试卷的总体构成,是最忠实最宏观反映“试题命制思路”的。一般来讲,一年的试题,要与上一年的试题有相当大的承继关系,要保证平稳过渡。所以,“试题命制思路”与“整体架构”是这四个元素中最为稳定的两个元素,可以视之为“常量”。可变的,就是“考点”与“材料性质”,如果和上一年试题相较,这两个“变量”也变化甚微,那么这套试题的稳定性也就可想而知。2010年的安徽高考语文试题,就是如此,“常量”未变,“变量”也变化无多。“常量”未变,一眼可知,下面仅就“变量”赘述数言。
“论述类文本阅读”,2009年考查的是李小树《关于“通俗历史热”的历史考察》,今年考查的是张世英《我看国学——传统与现代》,都是人文社科类材料。
“文学类文本阅读”,2009年考查宗璞的《董师傅游湖》,今年考查的是许辉的《碑》,都是小说,并且都是不以情节取胜的小说。不仅如此,这两篇小说中的王石匠和董师傅,在个人存在价值、人生道德取向以及他们对人生的认识上,都有着极为相似之处。设置的四个题目有两个考点是一样的。那就是都考查了概括小说主要人物形象的特点,只是分值由去年的7分,减为今年的5分;都考查了对文中景物描写的赏析。
“语言应用”试题,24分的题目中,考查字形、成语的两个选择题,6分,设题形式和去年完全相同;表达题考查概括和仿写的两个题,10分,也与去年没有质的不同。作文,仍然坚持使用“新材料作文”。这些都是试题力求“稳定”的突出表现。
(二)、关注变化,惨淡经营
这套试题在稳定的基础上,也算是最大限度地表现了它能变化的一面,所谓“戴着脚镣跳舞”,这也是命题者惨淡经营的结果。
最大的变化是在第II卷语用选择题的考查上。多少年来,一直未缺席的“语病判断”题,今年被“排序题”,也就是语言的“连贯”题所代替。这可能会让考生有一点点的不适应。但是,接下来的第18题,以主观表达题的形式,考查了语病的判断及修改。这一考点的变化,不仅没有削弱对该考点的考查,而且还加深了——分值扩大了但没有重复考查;在语段中考查,应用性也增强了。这种变化,是有益的,是可以坚持下去的。
文言文阅读的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言材料的性质轮回到了2008年的模式。安徽省自2006年自主命题以来,在文言材料的使用上,是颇能放开手脚的。2006年,材料来自《齐民要术·序》,侧重于说明性、应用性;2007年,考查明代许獬的《古砚说》,带有较强的议论说理成分;2008年的文言材料选自《新唐书·韩休传》,是纪传体史料;2009年,使用明代杨士奇《游东山记》,属集部文章。今年,材料选自《周书·贺兰祥传》,重归正史纪传体。这也都是大家意料之中的。二是文言文考查,在选择题的设置上,放弃了对文言虚词这个考点的考查,代之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对相关信息的筛选和判断。这一变化,虽出人意料但也还在情理之中,是可以接受的。
小说阅读,设题有变化。变化之一是题量减少了。总题量仍是4题,但是2009年《董师傅游湖》的第13、14题,均有2问,这实际上就是6题。今年,考生只需要思考4个问题,每一题思考的时间相对增多,书写量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少。这是受广大师生欢迎的。变化之二是,开放性试题增加了。如果说,概括人物形象、指出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是老生常谈,那么“为小说拟写标题,并说明理由”就是让人眼前一亮的题目。考查小说的题目设计,大家也是司空见惯的,但是我们见到的多是“为什么以××命题”,这类问题思考的方向是固定的。命题者出这个题,是有勇气的,也是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的,只是评分时会比较麻烦。答案不会局限于命题者所给“参考答案”上的3种理解。也许会有比原作更好的题目,阅卷者能够认真揣摩吗?这个题目是对阅卷者良知(不能只求阅卷速度)和思考力(不和所给答案相同,你怎么给分?)的一大考验。
作文仍然采用“新材料作文的形式”,这一点没有变化;但是,使用古代诗歌作为材料,要求考生从中演绎出相关哲理,并根据引发的思考或联想写作,在安徽语文高考史上则是首次。平心而论,这道作文试题,要比去年的“弯道超越”材料,更有蕴藉,更有发散性,更有激发考生思考力的挑战色彩,理由如下:1考查形式:新材料作文,符合全国命题的大趋势,可谓不避“热点”;2考查内容:以古代诗歌为材料。首先考查学生对该诗歌的理解能力,然后深刻领悟其中的哲理意蕴的能力。如果第一步不踏实,诗歌的基本意思把握不准,那么第二步就会差之毫厘而谬以千里,故从阅卷反馈情况看,有超过40%的考生审题偏离,这不足为怪。
下面做具体分析。诗人阮元曾任浙江巡抚多年,对江南水乡有独特的感受。这首《吴兴杂诗》是他的著名作品之一,全诗细腻生动地刻画了吴兴四水上溯、河流纵横、民居广布的美景,并以人格化的手法,通过对农作物间种的形象描述,反应了河流X分形带来的生态多样性和差异性。这首诗通过描写水乡美景说明了一个道理: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即“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不能形而上学地搞一刀切和绝对化。理解了诗歌的哲理意蕴之后,文章的立意就好定下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搞一刀切和绝对化,摆正自己的位置等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