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doc
受训技能:导入、讲解
教学目标 |
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和目的,了解科举制的主要内容。 2、 过程方法与能力:通过分析魏晋的选官方式,使学生理解科举制产生的历史原因,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归纳科举制创立的简单过程,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组织学生讨论科举制创立的历史意义,认识科举制的创立在当时社会的进步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科举制对社会进步,让学生认识制度的改进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文化知识学习与自身素质提高的关系,培养热爱学习的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
||
教学重点 |
科举制的创立及其历史意义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 |
||
教学难点 |
科举制创立的历史原因和历史意义的理解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
||
时间分配 |
教师的教学行为 (讲解、提问、板书等) |
教学技 能要素 |
学生学习行为 |
0.5′ 1.5′ 3′ 1.5′ 3′ 0.5′ |
从踏入校门开始,课室测验就一直伴随着我们。那同学们知道,在我国历史上,考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吗,古代的考试与今天我们学校的考试又有什么不同呢?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什么是科举制? 科举制是用考试方式选拔官员的制度。她初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清末废除。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考试在我国古代的隋朝就有了,是用来选拔官员的,而今天我们的学校的考试主要是考查我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两者的目的和作用是大不同的。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想想:在隋朝创立科举制之前,魏晋时期是采取怎样的方式选拔官员的呢,隋建立后又为什么废除以前的选官方式而创立科举制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魏晋时期是采取怎样的方式选拔官员的?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样的选官方式合理吗?为什么? 老师概述同学们的回答:魏晋以来,选官是由地方豪门贵族品评推荐的,标准是门第的高低。这样,豪门子弟只凭出身就可做官,往往是不学无术之人,而真正富有才华却贫寒之人报国无门,埋没了人才。而且,选官的权利掌握在豪门贵族手中,对皇帝的权利不利。 请同学们事项一下:如果你是隋文帝,你会继续采用以前的选官方式吗? 接下来,我们一起去看看隋朝时怎样创立科举制的? 隋文帝时期,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以考试成绩的优劣为标准。隋炀帝继位后,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科举制已经在隋朝创立了。每一种制度的创立都有其历史意义,那隋朝创立的科举制又有怎样的历史意义呢? 对比魏晋以来的选官方式,归纳科举制创立的历史意义: ①打破身份界限,凭才学做官。(举例:在隋朝通过科举考试做官,后成为唐初名相的房玄龄。) ②选官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中央。 但是,隋朝的科技考试不是经常举行的,录取的人也不多,是科举制的草创阶段。那唐朝又是怎样在隋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科举制的呢?这就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请同学们课后认真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和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
导入 提问 讲解 引入、 板书 提问 引导 提问 提问 概述同学们的回答 提问 提问 引导 讲解、板书 提问 讲解、 板书 结束 |
产生好奇心理, 引起求知欲望。 阅读教材、思考 听讲、做笔记 带着问题阅读教材 思考、讨论 举手回答 讨论、举手回答 听讲、做笔记 集体回答:“不会” 阅读教材、思考 听讲、做笔记 思考 听讲、做笔记 听讲、做课后作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