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doc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2-12-25 21:03:13

受训技能:导入、讲解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和目的,了解科举制的主要内容。

2、  过程方法与能力:通过分析魏晋的选官方式,使学生理解科举制产生的历史原因,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归纳科举制创立的简单过程,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组织学生讨论科举制创立的历史意义,认识科举制的创立在当时社会的进步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科举制对社会进步,让学生认识制度的改进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文化知识学习与自身素质提高的关系,培养热爱学习的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科举制的创立及其历史意义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

教学难点

科举制创立的历史原因和历史意义的理解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时间分配

教师的教学行为

(讲解、提问、板书等)

教学技

能要素

学生学习行为

 

 

 

0.5′

 

 

 

 

 

 

 

 

1.5′

 

 

 

 

 

 

 

 

 

 

 

 

 

 

3′

 

 

 

 

 

 

 

 

 

 

 

 

 

 

 

1.5′

 

 

 

 

 

 

 

 

3′

 

 

 

 

 

 

 

 

 

0.5′

从踏入校门开始,课室测验就一直伴随着我们。那同学们知道,在我国历史上,考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吗,古代的考试与今天我们学校的考试又有什么不同呢?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什么是科举制?

科举制是用考试方式选拔官员的制度。她初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清末废除。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考试在我国古代的隋朝就有了,是用来选拔官员的,而今天我们的学校的考试主要是考查我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两者的目的和作用是大不同的。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想想:在隋朝创立科举制之前,魏晋时期是采取怎样的方式选拔官员的呢,隋建立后又为什么废除以前的选官方式而创立科举制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魏晋时期是采取怎样的方式选拔官员的?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样的选官方式合理吗?为什么?

老师概述同学们的回答:魏晋以来,选官是由地方豪门贵族品评推荐的,标准是门第的高低。这样,豪门子弟只凭出身就可做官,往往是不学无术之人,而真正富有才华却贫寒之人报国无门,埋没了人才。而且,选官的权利掌握在豪门贵族手中,对皇帝的权利不利。

请同学们事项一下:如果你是隋文帝,你会继续采用以前的选官方式吗?

 

接下来,我们一起去看看隋朝时怎样创立科举制的?

隋文帝时期,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以考试成绩的优劣为标准。隋炀帝继位后,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科举制已经在隋朝创立了。每一种制度的创立都有其历史意义,那隋朝创立的科举制又有怎样的历史意义呢?

对比魏晋以来的选官方式,归纳科举制创立的历史意义:

①打破身份界限,凭才学做官。(举例:在隋朝通过科举考试做官,后成为唐初名相的房玄龄。)

②选官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中央。

 

但是,隋朝的科技考试不是经常举行的,录取的人也不多,是科举制的草创阶段。那唐朝又是怎样在隋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科举制的呢?这就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请同学们课后认真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和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导入

 

 

 

提问

 

 

 

讲解

引入、

板书

 

 

 

 

 

提问

引导

 

 

提问

 

 

提问

 

 

 

概述同学们的回答

 

 

 

 

提问

 

 

提问

引导

 

讲解、板书

 

 

 

 

提问

 

 

 

 

讲解、

板书

 

 

 

 

 

 

 

结束

 

 

产生好奇心理,

引起求知欲望。

 

 

 

阅读教材、思考

 

 

 

听讲、做笔记

 

 

 

 

 

 

 

带着问题阅读教材

思考、讨论

 

 

 

举手回答

 

 

讨论、举手回答

 

 

 

听讲、做笔记

 

 

 

 

 

集体回答:“不会”

 

 

阅读教材、思考

 

 

 

 听讲、做笔记

 

 

 

 

思考

 

 

 

 

听讲、做笔记

 

 

 

 

 

 

 

 

听讲、做课后作业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