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doc
【课程标准】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教学要求】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政治、经济形势。
2.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3.体会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勇气和创造精神。
【知识梳理】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退出一战,引起帝国主义的恐惧和仇恨,它们妄图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
(2)俄国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不断发动叛乱。
(3)1918年3月,协约国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他们和苏俄境内的反革命势力勾结起来,疯狂进攻苏维埃俄国,苏俄开始了长达三年的国内战争。
(4)到1918年下半年,苏俄四分之三的领土落入敌手,并且失去了主要的粮食产地,整个苏维埃政权陷入敌人的重重包围。“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
2、内容:
(1)农业上,实行余粮收集制;
(2)工业上,无论企业大小,一律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
(3)产品分配上,国家取消了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4)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
3、影响:
(1)是苏俄在战争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2)它适应了战时需要,把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度集中起来,保障了红军的军备供应,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使苏维埃政权得以站稳了脚跟。
(3)但在实行这一政策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在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这一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
(1)1920年底,苏俄国内战争基本结束,经历了4年世界大战和3年国内战争,苏俄国内经济危机严重。
(2)经济危机引起严重的政治危机:
A、苏俄共产党的许多领导人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一种手段,在农村强化余粮收集制,引起了农民强烈不满;
B、在城市,许多工人因生活条件恶化而纷纷罢工;
C、
2、开始实施的标志:列宁在1921年俄共第十次代表大会上作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党内一致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向新经济政策过渡。
3、内容:
(1)农业上,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工业上,改变国营企业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3)商业上,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4)分配制度上,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4、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5、影响:
(1)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2)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工人农民的欢迎,工农联盟得到巩固,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总结战时共产主义的经验教训找到的一条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宁从俄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有益探索。
三、苏联的成立
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在莫斯科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各苏维埃共和国在自愿和平等的基础上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合作探究】
对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