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教学设计]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全册教学案.doc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3-01-08 09:55:3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大致情况,初步认识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政权在社会经济运行着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战后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和经营方式变化的主要趋势、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及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影响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特点等重要问题。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结合已经学习过的知识来完整的认识“二战”前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对比不同的经济制度之间的差异以及相互的影响,培养学生通过比较掌握社会历史现象本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与运行的特点和趋势,培养学生面向世界、认识世界的开放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对外交往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和福利国家的有关内容

难点:“人民资本主义”、“经营者革命”

学习方法

采取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以学生活动为主,辅以教师的讲解、点拨指导。

导入新课

面对着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罗斯福以新政帮助美国走出危机,二战后,一举成为世界的头号强国。二战给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战后,这些国家要重建国家,恢复经济,要解决失业问题,单靠市场这只“看得见的手”是无法完成任务的,于是沿着罗斯福新政的轨迹,相继进行调整和改革,资本主义焕发新的活力,出现“黄金时代”。

讲授新课

一、  国家的宏观调控

1、  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原因。

【思考】二战后发达国家大力干预经济表现在哪几个方面?(指导学生阅读第一目录和“1977年发达国家国有经济的比重”表格回答问题)

【总结】措施:

第一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大多集中在国家基础经济部门或新兴高科技产业。

第二是指定经济计划,知道经济发展,但其经济计划是指导性的而不是指令性的,侧重对经济的规划和指导,所以戴高乐说过 “计划能补偿自由的缺点,而同时又不使它失去优点。”——他们之间具有一种互补性。

第三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调节社会生产,主要是扩大公私消费以刺激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

第四福利国家的出现

【讨论】发达国家为什么会从单纯依靠看不见的手转为兼用看得见的手

【分析总结】第一、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的惨痛教训;第二、二战后出现的高科技产业和第三次科技革命需要巨额的资金和对各部门有效的管理超出了私人垄断资本的承受能力。第三、二战的特殊作用,二战中国家对工业部门实行集中管理以应对战争,这为战后的国有化政策及建立国营经济奠定了物质基础;第四、私人垄断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展示】1977年发达国家国有经济的比重”“法国国营企业核电站”“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繁荣的东京银座街头”

【思考】各发达国家干预经济的重点有何不同?

【总结】欧洲侧重于第一种方式,日本侧重第二种方式,美国侧重第三种方式。

【探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国家力量干预经济的利与弊。

【展示】“黄金时代”英国、联邦德国、美国三国财政赤字增长的状况

【总结】利: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弊:财政赤字增长过快,国家债务负担沉重。(点明:计划能补自由的缺点,而同时又使他失去优点,所以当今中国正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福利国家的出现

资料:以德国为例。对于一个正常的德国公民来说,他失业后的18个月内,每月可从政府那里领取1000马克的救济金。这笔钱虽然不多,但足够他支付房费、水电开支、食物和外出度假的汽油费,还能去观看拜仁队的比赛,生病的费用另算。于是很多德国人在下岗后不愿立刻找工作,宁愿在家享受政府的救济,成为国家巨大的负担。连现今的德国总统约翰内斯·劳都感慨万千地说,德国人的生活有些优越得过头了。

【思考】1、西方福利制度是如何建立起来的,为什么能、为什么要建立这种福利制度?2、这种福利制度有什么特点?3、实施福利制度有什么消极与积极影响影响?4、西方福利制度实质上是什么?………………………………【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