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社戏》内容透析全套(人教新课标七下).doc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3-05-21 22:02:37

16课《社戏》内容透析全套

一、课文导读

(一)、文题诠释

    演社戏时我国浙东一带农村集镇过去的一种民俗。“社”,“示”旁加“土”,是个会意字。“示”表示祭祀,“土”是土地神。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的地方叫“社”。按照我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在绍兴地区,后来发展为以演戏就称为“社戏”。本文的标题“社戏”既是全文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又是故事内容的概括。

(二)、谋篇立意

    本文以到赵庄看社戏为线索,先略写在平桥村的快乐生活,再详写从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戏的全过程。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劳动人民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示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三)、层次划分

    全文共40个自然段,可分为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随母小住平桥村,得到的优待及其乡间趣事。

第二部分(第430自然段):写到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分个四层次。

第一层(第49自然段):戏前波折(平桥村)。

      第二层(第1013自然段):夏夜行船。

      第三层(第1421自然段):船头看戏(赵庄)。

      第四层(第2230自然段):月夜归航。

  第三部分(第3140自然段):六一公公送豆。

(四)、写作特点及借鉴

    写作特点

    1、景物描写极具特色。作者用写意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色彩如:豆青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声响如:船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婉转悠扬”,诸方面写得简洁干净,生动传神。此外,作者还运用了各种比喻、拟人等手法,如:表现船行之快,用远山来陪衬,“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直接描写船的:“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啊浪花里蹿”,这些描写,有的化静为动,烘托人物看戏的急切心情,有的创造出童话般的意境,增强了景物描写的效果,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2、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本文作者塑造了一群纯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如双喜、阿发、桂生等,特别是双喜,他聪明能干、考虑周到、办事果断、善于为他人着想。这群小伙伴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我”看不成戏,“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开船时“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船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万一;看戏时桂生殷勤地为“我”买豆浆、舀水;回家的路上,阿发以“我们的大得多”为由,建议去“偷”自家的豆。这些都是他们纯真童心的突出表现。成年人里的六一公公,着墨很少,但几笔勾勒极其准确,写出他宽厚、纯朴、好客、热诚。“我”之所以认为这一夜的戏好、豆好,原因就在于这片乐土上的人好。

3、语言生动形象,词语运用准确传神。如“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句中的“轻松”“舒展”两词的运用就极其传神,与前文因看不成戏而沮丧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我”欢喜轻快的心情。再如写去赵庄看戏,写小伙伴们开船的动作,运用了“点”“磕”“退后”“上前”“出”等几个动词,使人如身临其境,显示了这些少年能干利落的撑船动作。

    借鉴:用笔浓淡疏密,错落有致。作者浓墨重彩地铺写看社戏,包括看戏前的波折,去看戏途中的见闻和感受,看戏的过程和月夜归航路上偷豆的情形,令人读来如身临其境,深受感染。而对于得以看戏的机缘,看戏后的余波,则简略的带过。详略之间,又并非简单化的截然分开的。详写中也间杂着略写,如母亲深夜等候;略写也绝不是都作笼统的交代,如钓虾、放牛等乡间生活就写得充满浓郁童趣,六一公公的短短问话和送豆行动,更表现了农村老人的纯朴厚道、热情好客。这样的详略结合的写法值得我们揣摩、借鉴。

二、课文重点难点疑点导析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