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 明清皇家宫殿、园林和陵寝(二)
题记:这是
刘向荣:专题五 明清皇家宫殿、园林和陵寝(二)
作者:刘向荣(南京市宁海中学) 来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选修•世界文化遗产荟萃•教师教学用书》,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专题教学总体设计思路
在今天的北京、河北、南京、湖北钟祥和沈阳等地,可以看到至今保存完好的明清皇家宫殿、园林和陵寝,它们是中国古代建筑群的代表,也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中最为著名的一部分。本专题主要展示中国古建筑中具有代表性的明清皇家建筑群的风貌,从明清故宫、承德避暑山庄、颐和园明清两朝帝王陵寝之中,领略其所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明清皇家宫殿、园林和陵寝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诸多侧面集中反映了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见证了明清封建王朝的盛衰。因此,对于明清皇家宫殿、园林和陵寝这一专题学习内容,不能把视野仅局限于了解其建筑风格和艺术特点,重要的是透过中国古建筑遗产的物质表象,分析理解其中蕴涵和象征的历史文化特点及社会深层本质意义。这是本专题的重点,也是难点。
通过本专题学习,不仅要使学生了解明清皇家宫殿、园林和陵寝的主要内容,还要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由于专题教学内容历史知识、制度文化、地理环境和空间概念,建议让学生自己动手搜集、整理和分析相关历史资料,可以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模拟导游,按照地图、图片等资料讲解文化遗产内容;还可结合其他学科知识,合作研讨有关中国古建筑群的设计布局、建筑环境、建筑艺术、修复保护等问题。通过启发引导,使学生逐步理解为什么明清皇家宫殿、园林和陵寝能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们所反映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什么,从而认识到它们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增强爱国主义观念,懂得保护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提高作为现代公民的人文科学素养。
本专题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
让学生了解以明清故宫、避暑山庄和颐和园、明清帝陵等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皇家宫殿、园林、陵寝的建筑艺术和特点,其中蕴涵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及其象征的深层次的社会意义。
难点:
了解明清皇宫和帝王陵寝等古代建筑高超的建筑艺术,认识这些文化遗产所体现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意义,理解将封建帝王生前死后生活享乐的皇宫和陵寝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缘由。例如,北京紫禁城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其建筑与文化上的成就,不仅表现为气势宏伟的三大殿及风格绮丽的角楼等,还在于突出地体现“皇权至上”的设计思想。
二、壮丽的皇家宫苑园林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了解北京明清故宫、颐和园和皇家陵寝等古建筑,认识中国古代高超的建筑技术。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皇家园林的起源和发展,认识明清皇家宫苑园林的建筑特点和设计思想。
了解中国以“万园之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和颐和园为代表的著名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认识这些皇家园林的建筑特点及在此曾经发生的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事件。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观看学生收集的有关明清皇家园林的图片、影视资料片,阅读相关的文字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历史资料的能力和观察、解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以学生的小组学习活动为中心,通过课前教师布置的预习提纲,让学生扮演导游、游客,讲解、解答、质疑、提问关于承德避暑山庄、颐和园等皇家园林的历史、建筑、旅游等问题,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教师的启发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明清皇家宫苑园林的建筑特点,以及它所反映的历史文化特点,透过明清皇家宫苑园林建筑的历史表象,把握其反映的古代封建专制皇权的实质,使学生理解历史表象和历史本质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将承德避暑山庄、颐和园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皇家园林进行联系比较,探究两者间在建筑艺术、历史特点和文化内涵上的异同,培养学生运用辩证的观点和联系比较的方法正确分析政治经济状况与文化发展之间关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了解承德避暑山庄和颐和园是中国的著名历史文化遗产,表现了人民在历史上创造美的不朽功绩。认识这些文化遗产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地位,以及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了解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的国家,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观念,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明确继承和学习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意义。
了解文化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认识保护文化环境和保护自然环境对世界遗产保护同样重要,树立基于文化和自然两方面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分析
u 明清时期的皇家宫苑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古代园林建筑杰作。本课以清代的皇家园林为代表,分析了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建筑特点及其所反映的封建王朝兴亡盛衰的历史。
u 教材首先简要地讲述了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起源和发展,接着以承德避暑山庄和颐和园这两处世界文化遗产为典型,详细介绍清代皇家宫苑园林的壮丽景观、建筑艺术和历史风云,并分析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文化的特色。
[皇家园林的起源与发展]
本目主要讲述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源流与发展,了解皇家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代表作和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珍品,其历史之悠久,文化含量之丰富,个性特征之鲜明,不愧为世界文化遗产宝库璀灿夺目的东方文明之珠。
中国古代园林可分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皇家园林专供帝王享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者看来,国家山河都属于皇家所有,所以皇家园林的特点是规模壮丽宏大,包容真山真水,其宫苑建筑既具庄严肃穆的气势,又有清丽雅致的意境,其环境和建筑的色彩富丽堂皇而又自然和谐。
据典籍记载,中国古代帝王造园始于商周,其时称之为囿。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天子、诸侯都有囿,只是范围和等级有差别,“天子百里,诸侯四十”。皇家园林在汉代称苑,是以园林为主的帝王宫苑,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之外,还可处理朝政。汉高祖的未央宫,汉武帝的上林苑等尤为著名。上林苑中广布离宫别院,于太液池中造蓬莱、方丈、瀛洲三岛,岛上建宫室亭台,植奇花异草,自然成趣,这种造园手法称秦汉典范。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阶层刻意追求自然环境之美,隋唐之又把诗画的意境情趣引入园景创作,寓画意于景,寄山水为情,逐渐把中国造园艺术从自然山水园阶段,推进到写意山水园阶段。隋炀帝“亲自看天下山水图,求胜地造宫苑”;唐太宗在长安骊山建“汤泉宫”,唐玄宗改作“华清宫”,行宫御苑设计愈发精致。宋元时期强了写意山水园的创作意境。宋徽宗绘画有些造诣,并喜爱赏玩奇石头,派人专门搜集民间奇花异石,舟船运往开封建造宫苑。“寿山艮岳”就是有相当规模的御苑。现今开封相国寺里展出的太湖石,形体奇异不凡,苏州、扬州、北京等地也都有“花石纲”遗物,均甚奇观。
明清是中国园林创作的高峰期,在园林创作思想和审美观上主张自然和谐、写意与诗情画意,园林中建筑起着造景的重要作用,功能从游赏向可游、可居方面发展。这一时期,以江南园林为代表的私家园林也大量出现,明末还产生了园林艺术创作的理论著作《园冶》等。皇家宫苑园林的建筑以清代康乾时期最为活跃。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出现了圆明园、避暑山庄、畅春园等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它们不但摹仿自然山水,还集仿各地名胜,形成园中有园的风格。但明清皇家园林绝非简单摹仿自然山水地貌,而是有意识地加以调整、改造、加工,表现出精练、概括、浓缩的自然美,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情画意。至晚清,虽然受西方冲击,社会经济破败,但皇家宫苑园林的成就却达到了历史的峰巅,成为世界公认的文化奇观。通过明清皇家园林可以了解:中国古典造园艺术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以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目的,其中深涵着中华文明的底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造就的艺术珍品,也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写照。
[热河行宫——承德避暑山庄]
避暑山庄位于承德以北、武烈河西岸,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历经康雍乾三朝耗时约90年而建成,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行宫和园林,也称得上是一部18世纪中国历史教科书和文化遗产的博物馆。
本目即以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为主要内容,概述描绘了避暑山庄壮丽秀美的宫苑景观和自然环境,说明了避暑山庄的修建表现在政治上和民族关系上的重大意义;并且以发生在避暑山庄的史事说明: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固步自封,采取闭关锁国政策,也是导致清王朝腐朽衰败的重要原因。
清王朝系满族由关外入主中原,懂得和睦民族关系的重要,不再修建长城进行防御,对内蒙古等部族上层主要采取笼络和安抚政策,密切了清朝统治者与蒙藏等少数民族王公贵族和宗教领袖的关系,巩固和发展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这是清初建立避暑山庄的一个重要原因。康熙和乾隆等皇帝每年都要去承德消夏避暑、木兰秋祢,借此会见蒙藏宗教领袖、王公贵族、以及外国使节。清前期政治、军事、民族和外交等国家大事,几乎都在避暑山庄处理,使其成为北京以外又一个政治中心。
避暑山庄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部分,宫、苑完美融合,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而又加以改造,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巧妙结合,其规模之大、建筑之多,尽显示皇家宫苑园林的气魄。宫殿区位于山庄南端,是清帝处理朝事和居住的场所,嘉庆和咸丰两个皇帝皆病逝于此,特别是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辛酉政变”亦发端于此,使避暑山庄更具历史的沧桑感。苑景区面积占山庄的五分之四,其取自然山水之本色,融会江南水乡和北方草原之特色,借助自然和野趣而形成东南湖区、西北山区和东北草原的布局,这一景观恰恰构成了中国地理版图的缩影。
避暑山庄周围有博仁寺、博善寺、普乐寺、安远庙、普宁寺、普佑寺、广缘寺、须弥福寿之庙、普陀宗乘之庙、广安寺、罗汉堂、殊像寺等风格各异的寺庙,环列在山庄外的东部和北部山麓,显得雄伟壮观。这些寺庙是清政府为密切与蒙藏等少数民族领袖的关系,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而建造的,大多受蒙藏等地喇嘛寺庙风格不同程度的影响,并融合华夏多民族文化,集中国古代寺庙建筑之大成,体现出民族和睦团结的气氛,表现了多民族国家统一的巩固。后人甚至有“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的载誉。
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表现为众多古代建筑群组成的历史文化遗产,形成紧密关联的整体。避暑山庄建筑青砖灰瓦,朴素淡雅,和谐自然,其周围寺庙金碧辉煌,纷呈不同民族风格,色彩景观对比强烈,这一最大皇家行宫园林在历史上对密切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家统一起了重大作用。
[皇家园林的杰作——颐和园]
本目讲述了中国最为著名的古典园林——颐和园。其内容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叙述了从清漪园到颐和园修建的历史沿革,并从其中反映出晚清政治的腐败黑暗;其次是结合慈禧太后掌握权柄,操纵政局,穷奢极欲的史事,简要描述颐和园宫殿建筑群的布局与景况,以说明颐和园是晚清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而这里的一切都是为了满足慈禧的奢侈享受;最后是概述颐和园的主要景观,从万寿山佛香阁和昆明湖旖旎的湖山风光秀色中,显现民族文化的夺目光彩和历史积淀。
北京西北郊在元明时期就是风景胜地,那里有瓮山与瓮山泊。明代,瓮山泊称西湖。清乾隆年间,皇帝弘历为祝其母六十寿辰,对瓮山和西湖进行疏浚、治理和改造,经十多年土木之功而建成清漪园,这座以湖光山色蜚声于世的大型皇家园林即颐和园前身。1860年,清漪园、圆明园等著名皇家园囿被英法联军焚毁抢掠。光绪十二年(1886年),慈禧太后纯为个人享乐,竟挪用巨额海军经费在清漪园废墟旧址重建了颐和园。后来的甲午战争北洋海军覆灭,虽不能完全归因于修园,可专制统治者完全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的行径,的确也是一个重要原因。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慈禧仓皇西逃,颐和园遭到八国联军的疯狂抢掠和野蛮破坏。《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乞求了列强的“谅解”,得以重返北京,但她仍然不顾国已不国、民穷财尽的状况,1903年再用民脂民膏修复了颐和园。因此颐和园华丽堂皇的另一面,则是清王朝统治的腐败。
颐和园布局分为前山前湖建筑群与后山后湖建筑群。园内建筑皆与自然山水相映衬,多模拟江南名胜,众多绚丽恢宏的廊榭殿宇、楼台桥亭皆因地制宜而建。其东宫门的仁寿殿为圆之正朝,晚清帝后驻园期间在此处理政务。仁寿殿后分别建有慈禧太后看戏的德和园大戏楼,光绪皇帝及后妃居住的玉澜堂、宜芸馆,再就是慈禧的寝殿——乐寿堂。颐和园实际就是慈禧的私人园林,慈禧主要居住于此,晚清光绪朝的国事政务也大多决断于此,而园中一切布置只为满足一己私欲。
万寿山南麓为金黄色琉璃瓦顶的排云殿建筑群,由此往上终至山巅智能海,重廊复殿,层叠上升,气势磅礴。巍峨高耸的佛香阁八面三层四檐,踞山面湖,统领全园。其东面建有转轮藏,西侧建筑是五方阁及宝云阁铜殿。从佛香阁凭栏送目,昆明湖碧波荡漾,西堤蜿蜒曲折,萦带南北,浩淼烟波中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湖畔有石舫、镇水铜牛、知春亭等。万寿山背面重峦迭嶂之上,仿西藏寺庙而建的建筑群,雄伟庄严。山麓庭院棋布,不如排云殿前后殿宇之正整拘谨,而较富随意之趣。例如谐趣园,小园环池而筑,游廊相连,小榭数曲,踞临池上,清幽尽致,可谓一亭一径,足谐奇趣。
长于鉴赏的乾隆皇帝有诗曰:“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颐和园集中国历代造园艺术之精粹,是中国园林艺术史上的里程碑。1998年,颐和园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级文化瑰宝。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
了解以承德避暑山庄和北京颐和园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皇家宫苑园林的建筑特点、建筑艺术及其深厚历史文化底蕴。
难点:
理解明清皇家园林建筑所反映的高超建筑艺术,并从中认识其所体现的文化意义和历史特点。理解清代皇家园林的设计与建筑表现的深厚历史文化积淀和民族文化内涵。
(三)问题解答
[议一议]
中国古代的皇家宫苑园林主要有什么功能?
答案提示:中国古代的皇家宫苑园林集封建帝王生活享乐和处理政事处所于一地,它不仅是封建帝王寻欢作乐的地方,也是封建王朝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
[想一想]
清代中央为密切与主要少数民族的关系采取了哪些有效政策?
答案提示:清初,每年秋天,皇帝都要率领王公大臣、八旗军兵和皇族子孙到塞外蒙古草原的木兰围场进行“木兰秋祢”。清统治者在地处要势的承德建立了避暑山庄,内可俯视京畿重地,外可控驭蒙古各部,但清朝皇帝对少数民族上层领袖主要采取笼络安抚的政策。避暑山庄周围还修建了汉、蒙、维、藏等不同民族风格和建筑艺术的宗教寺庙,这是举行重大宗教仪式、少数民族首领朝觐皇帝、礼佛朝拜的场所。康熙、乾隆等皇帝每年都有约半年的时间住在避暑山庄,他们也经常在这里召见蒙藏王公贵族和宗教领袖。通过这种方式,清代中央政府密切了与各主要少数民族的关系。
[学习思考]
1、颐和园怎样见证了晚清中国社会的屈辱历史?
答案提示: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火中,清漪园、颐和园等“三山五园”皆毁于英法联军之手。此后在清漪园废墟上修复起来的颐和园,成为清朝后期国家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记录了宫廷生活的重大史事,反映出清王朝腐败衰亡的一个历史侧面,见证了晚清中国社会的屈辱历史。
1861年辛酉政变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她不顾国库空虚,大肆修缮宫苑,并仿照圆明园规模对清漪园进行复建,并改名为颐和园。1866年开始兴建园工,其用款不仅大量挪垫海军建设经费,而且还“借支”外交出使费用。颐和园建成后慈禧后半生的豪华奢侈生活大多就在这个“园子”里度过。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为那拉氏六十整寿,颐和园“万寿庆典”的筹备大肆铺张,但此时中日甲午战争中国陆军溃败于朝鲜,北洋舰队则全军覆没。国人群情激愤,那拉氏被迫宣布“所有庆辰典礼,着在宫中举行,其颐和园受贺事宜,即行停办”,祝寿草草收场。战败后的清廷,割地赔款,而战败之因却与昏庸腐朽的慈禧挪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有很大关系。
在1898年维新运动中,光绪下诏宣布“变法”,在颐和园仁寿殿召见康有为,听取了维新派的许多建议。但撤帘归政之后仍掌大权的那拉氏在顽固派的拥戴下,从颐和园返回宫中再次政变,维新运动被镇压。光绪帝完全失去人身自由,在慈禧住园期间,玉澜堂就成了这位傀儡皇帝的囚室,它见证了光绪皇权失落的凄凉历史。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沙俄军队首先占领颐和园,英军和意大利军也相继进驻,盘踞园内达一年之久。颐和园各殿宇遭到很大破坏。1902年那拉氏返回北京,她在偿付巨款赔款而致民穷财尽之际,仍搜刮民脂民膏动用巨款修复劫后残存的颐和园。光绪三十年(1904年),慈禧在她七十岁生日时又不惜耗费国帑,再度于排云殿举行了“万寿庆典”。
1908年光绪帝、那拉氏相继病死。年仅三岁的溥仪即皇帝位,由隆裕太后执掌朝政。这时清王朝已是奄奄一息,隆裕遂下诏停止游幸颐和园,移居大内。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中华民国建立。根据“清室优待条例”却允许溥仪保持“皇帝尊号”居住大内皇宫,颐和国仍由溥仪的内务府管理,1914年还作为溥仪的私产售票开放。1924年溥仪被逐出官。颐和国收归国有。
2、为什么说颐和园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杰作?
答案提示:颐和园集历代皇家园林之大成,荟萃南北私家园林之精华,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颐和园有宫廷区、万寿山和昆明湖三大部分。宫廷区仁寿殿北面有专为慈禧看戏而建的德和园,是清代著名的三大戏台之一。从乐寿堂往西有一条728米的长廊,这条中国园林建筑中最长的游廊,沿昆明湖北岸向西伸展,如一条锦带将远山近水和园内各种建筑有机地联系起来,长廊上8000多幅彩色绘画,构成一条五光十色的画廊,洋溢着浓重的民族文化气息。
出长廊,进万寿山排云殿,拾阶而上至万寿山佛香阁。佛香阁是颐和园的标志,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杰出的代表。佛香阁西侧的宝云阁,又名铜亭,用铜207吨铸造,通体呈蟹青古铜色,造型精美,是世界上少有的珍品。佛香阁上的颐和园制高建筑“无梁殿”(即智能海),不用柱梁承重,以纵横交错的拱券支撑顶部,结构独特。
万寿山以南,是碧波荡漾的昆明湖,仿杭州苏堤而建的西堤将湖面分为东西两半,远望西堤的玉带桥,如玉带轻飘。与西堤相接的东堤中段有仿卢沟桥而建的十七孔桥,望柱上有564只神态各异的石狮。昆明湖烟波浩渺,气象万千,与万寿山遥相呼应。
颐和园三大景区使不同特点的建筑群落自成一格又相互联系,并巧妙地借玉泉山作为大背景,把人工建设与自然风光和谐地融汇在一起,从而成为中国园林艺术的典范。历史悠久的中国园林,具有与欧洲古代园林不同的独特体系,无论是帝王营造的皇家园林,还是官宦豪富兴建的私家园林,都刻意追求自然美和艺术美为一体。颐和园博采各地造园手法,既有北方山川的雄浑宏阔,又有江南水乡的清丽婉约,并蓄帝王宫室的富丽堂皇和民间宅居的精巧别致,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古典园林。
[自我测评]
1、明清皇家宫苑园林有哪些主要特点?
答案提示:在建筑风格上,融南北园林建筑艺术于一体,追求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统一;在建筑思想上,`以不同于皇宫建筑严谨布局的变化,反映封建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建筑功能上,宫殿区、生活区、游览区功能齐全,既是封建帝王寻欢作乐的地方,又是封建王朝从事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
2、颐和园的设计与建筑是怎样表现其悠久历史的积淀和民族文化蕴涵的?
答案提示:颐和园是在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形成的皇家园林,因此,颐和园成为集历代皇家园林之大成,博采各地造园手法,荟萃南北园林建筑艺术精华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颐和园造景百余处,寓意繁丰,宫廷区的建筑严整,等级分明,其疏密有致的建筑群与真山真水自然景观在整体布局上的完美配合,虽然在于营造皇家园林雍容、磅礴、壮丽的气势,突出表现专制皇权的氛围,充分体现封建宗法制思想,但它把自然美和艺术美巧妙融为一体,使颐和园既具北方山川的雄浑宏阔,又有江南水乡的清丽婉约,并蓄帝王宫室的富丽堂皇和民间宅居的精巧别致,把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和文化特色和美学思想发挥到极致,因此颐和园无一处不是悠久历史的深厚积淀,无一处不渗透着民族文化的精深蕴涵,它是具有极高文化价值的世界遗产。
[材料阅读与思考]
问题:这段材料以颐和园为背景说了哪些事?其中有哪些是可信的,哪些是不符合史实的?
答案提示:这段材料主要叙述的史事有:1、介绍京西香山、玉泉山和万寿山等三山是皇家园林和帝王巡游的地方,颐和园就在万寿山麓(材料中万岁山即指万寿山);2、在颐和园工程中,内务府大臣立山借负责工程之机,报销巨额银两,从中贪污致富;3、慈禧太后虽然归政且居住在颐和园,但光绪什么事都要请示太后,笔记中认为慈禧和光绪的关系欢然无间,是康有为主张变法荧惑了光绪;4、因慈禧居于颐和园,使维新派有机可乘,进行变法,戊戌政变后慈禧再次垂帘听政,但主要居住颐和园,并必定带上光绪。
除了慈禧和光绪的关系并非如文中所说“欢然无间”,及对维新变法史实的曲解外,其余史实大体是可信的。《国闻备乘》是笔记,内容虽不乏有价值的史料,但作者个人的立场观点对其记录有很大影响,其中有很多是传闻。因此对笔记史料要作为必要的严谨考证。
(四)教学评价建议
[评价目标]
了解学生对以避暑山庄和颐和园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建筑特点、建筑艺术、建筑功能,以及背景史事等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看待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的能力;了解学生搜集、整理历史资料,自我学习、合作交流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评价方法]
搜集资料法、观察法和个人作品档案法相结合的方法。
[评价过程]
课前布置作业,让学生自己搜集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特别是以避暑山庄和颐和园为代表的皇家园林相关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并加以归纳和整理。然后分组让学生扮演为导游和游客来讲解、问答。教师应认真观察学生对皇家宫苑园林的特点及其所蕴涵的历史文化内涵掌握的程度如何;观察学生在讲解和回答这些问题时的表现,及时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做好记录,并适时地反馈给学生,以便及时改进学生的学习。
课后要求学生对所在地区的园林建筑进行实地考察,锻炼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并将考察报告放入学习档案袋中。
[评价总结]
对学生的评价,评价的方法要多种多样,不能仅注重总结性评价。通过资料的展示,了解学生收集历史资料的能力;通过模仿导游和游客进行问答、讲解,观察学生对中国皇家园林的布局、建筑和历史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观察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在评价要针对学生的表现适时地调整评价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实现过程性和全面性评价。
(五)历史问题注释
[北海]
位于北京故宫西北部,东靠景山,南临中南海,北接什刹海,是辽、金、元、明、清五个朝代逐渐修建而成的帝王宫苑,已有900年历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最具综合性和代表性的皇家园林之一。
北海全园面积68公顷,水面积39公顷。全园以神话中的“一池三仙山”(太液池、蓬莱、方丈、瀛洲)构思布局,形式独特,富有浓厚的幻想意境色彩。其建筑布局以白塔为中心、以琼华岛为主体,构成四面景观;琼华岛南面寺院依山势排,直达山麓南边的牌坊,以永安桥横跨团城,与团城的承光殿气势连贯,遥相呼应,从白塔至此形成全园的一条南北轴线。琼华岛是北海的中心,岛上建筑、造景繁复多变。东部以佛教建筑为主,永安寺、正觉殿、白塔,自下而上,高低错落,其中尤以高耸入云的白塔最为醒目;西部以悦心殿、庆霄楼等系列建筑为主,另有阅古楼、漪澜堂、双虹榭等建筑。北海是中国古代皇家宫苑园林的瑰宝,在中国造园史上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力。
[白塔]
白塔为北海的中心,矗立在琼华岛之上。塔高35.9米,形如负锥,下似覆钟,顶为灰白,故琼华岛又叫白塔山。岛上建筑精美,大树参天,多奇石岩洞。山上正中有正觉殿、普安殿,白塔就在殿后。塔前善因殿,用琉璃砖砌成小佛楼,百尊琉璃佛像分置楼的四周,殿正中供奉着千手观音,又叫镇海佛。塔前的引胜亭内立一石碑,上刻“白塔山总记”。岛上阅古楼内,藏有一千五百多年以来的著名书法家作品,多为乾隆年间摹刻的珍品。
[琼华岛]
北海公园的主体琼华岛四面临水,南有永安桥连接团城,湖中菱荷滴翠,碧水映天,岛上万木苍郁,殿阁栉比;巍巍白塔立于琼岛之巅,成为北海公园的标志。琼华岛东坡古木参天,是燕京八景之一,名为“琼岛春阴”。
[圆明园]
有“万园之园”之称的圆明园,建于清乾隆年间,原有亭台楼阁140多处,总面积达350万平方米。圆明园系由圆明、长春、万春三园组成,三园之间有垣墙相隔。圆明园南部的朝庭区是皇帝处理公务之所,其余地区分布着40个景区,其中多处景点直接模仿外地名园胜景而建,如这里也有杭州“西湖十景”,不仅模仿建筑式样,连名字也一模一样,还有许多西洋风格的建筑,其中有著名的西洋喷泉“大水法”,还有黄花阵迷宫以及西式楼台等,可以说,圆明园集中外园林建筑之大成,不愧为“万园之园”。
圆明园曾是一座珍宝馆,里面一度藏有为数众多的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等稀世文物,集中了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精华。然而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后,大肆搜掠园内的文物珍宝,最后竟放火将这座万园之园彻底焚毁,这就是“火烧圆明园”。解放后,有人建议修复圆明园,但历史学家和社会各界人士强烈反对,人民政府有意识地保留了这处遗址以供后人凭吊。
[火烧圆明园]
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并于10月6日占据圆明园。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自尽。英法联军洗劫两天后,继续向城内开进。10月11日英军派出1200余名骑兵和一个步兵团,再次洗劫圆明园,英国全权代表詹姆士·布鲁斯以清政府曾将巴夏礼等囚于圆明园为借口,将焚毁圆明园列入议和先决条件。10月18日,3500名英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这一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给中国历史文化造成一场浩劫。
[避暑山庄申请加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条件]
条件之一:避暑山庄是清代园林式皇宫,具有丰富的社会政治历史意义。避暑山庄是清朝皇帝为了实现安抚、团结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巩固国家统一的政治目的而修建的一座夏宫。清帝每年都有大量时间在此处理军政要务,接见外国使节和边疆少数民族政教首领,使这里成为清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成为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的历史见证。
条件之二: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是帝王宫苑与皇家寺庙完美融合的典型范例,它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康乾盛世,集中了全国人力物力,历时89年建成,是帝王苑囿与皇家寺庙建筑相结合的典范之作。避暑山庄实现了宫与苑的完美结合和理朝听政与游息娱乐功能上的高度统一,其寺庙建筑具有鲜明的政治功用。
条件之三: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标志着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与建筑艺术的巨大成就,是具有创造力的杰作,成为自然山水园与建筑园林化的杰出代表。它创造性地运用各种建筑技艺,撷取中国南北名园、名寺的精华,表达了“移天缩地在君怀”的建筑理念。在园林与寺庙、单体与组群建筑的具体构建上,囊括了亭台阁寺等中国古代大部分建筑形式,展示了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高超技艺,并实现了木架结构与砖石结构、汉式建筑形式与少数民族建筑形式的完美结合,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观。
条件之四: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是世界了解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实物资料。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不仅仅是素材与技艺的单纯运用,而是把中国古典哲学、美学、历史、文学等多方面文化的内涵融注其中,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
世界遗产委员会这样评价:承德避暑山庄,是清王朝的夏季行宫,位于河北省境内,修建于公元1703年到1792年,它是由众多的宫殿以及其他处理政务、举行仪式的建筑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建筑风格各异的庙宇和皇家园林同周围的湖泊、牧场和森林巧妙地融为一体。避暑山庄不仅具有极高的美学研究价值,而且还保留着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末期的罕见的历史遗迹。
[四知书屋]
外形简朴的四知书屋位于“澹泊敬诚”殿后,清康熙曾题名“依清旷”,后乾隆更名为“四知书屋”。“四知”源于《周易·系词》:“群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四知书屋尽东墙挂有嘉庆帝推崇其父乾隆所写的条幅,其中“刚柔相济政胥协,藏显咸孚治允宜”,说明“知微”是要善于隐藏自己的内心;“知彰”就是宣扬自己的功德;“知刚”是要懂得发挥武力和权威的作用;“知柔”即善使怀柔安抚的手段。统治者只有学会灵活运用刚柔相济、恩威并施的手腕,才能达到巩固其统治的目的。四知书屋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之处,也是大典前后休息更衣之所,乾隆在这里召见过许多少数民族王公贵族,包括喀尔喀蒙古的哲布尊丹巴胡图克图一世、三世、四世,并用蒙语同土尔扈特首领渥巴锡谈话,用藏语同六世班禅交谈。
[“烟波致爽”殿]
“烟波致爽”殿在避暑山庄“澹泊敬诚”殿之后,为清帝寝宫,嘉庆、咸丰皆病逝于此。该殿建于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为“康熙三十六景”第一景,面阔7间,进深3间,康熙谓此“四周秀丽,十里平湖,致有爽气”,因此得名。正殿东西两侧各有一小跨院,为后妃居所。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咸丰携后妃、大臣等逃离北京至热河避难,即居于“烟波致爽”殿,并在此批准了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1861年8月咸丰死于该殿东暖阁,叶赫拉那氏在这里策划了辛酉政变,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半个世纪的昏庸腐朽的统治。
[云山胜地]
在“烟波致爽”殿后,为康熙三十六景之第八景,五楹重层,进深两间。一层中间设扇门,二层设廊,两边各有配房七间。此楼不设楼梯,而由东间外的假山蹬道解决。一楼西间原有室内小戏台,是帝后日常听曲赏戏之所。《热河志》描绘此楼说:“高楼特起,八窗洞达,俯瞰群峰,夕霭朝岚,顷刻变化,不可名状”,故云山胜地之名。楼上西间原为佛堂“莲花室”,内供青玉观音一尊。这里是清帝与后妃们观景赏月的地方。由此楼北眺,苍峦碧水,浮云皓月,烟景迷离,堪称胜景。
[外八庙]
在承德避暑山庄东部和北部,如众星拱月之势环列着12座色彩绚丽、金碧辉煌而又风格各异的寺庙,它们是汉、蒙、藏文化交融的典范,在这里可以瞻仰西藏布达拉宫的气势和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的雄奇,领略山西五台山殊像寺的风采,欣睹新疆伊犁固尔扎寺的身影。当年其中八座寺庙由清政府理藩院管理,因都建在古北口外,又于北京喇嘛印务处注册,并在京设有常驻喇嘛的“办事处”,故统称“外八庙”(即口外八庙之意),外八庙也成为这12座寺庙的总称。寺庙中除溥仁寺,溥善寺建于康熙年间外,其余十座寺庙均建于乾隆年间。清帝兴建这些寺庙,是为了顺应蒙藏等少数民族信奉喇嘛教的习俗,“因其教而不易其俗”,通过“深仁厚泽”达到清王朝“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的政治目的。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清代鼎盛时期战胜国内分裂势力,加强中华民族团结的历史。
外八庙采用彩色琉璃瓦,有的甚至用镏金鱼鳞瓦覆顶,远远望去,巍峨壮观,金碧辉煌,这与避暑山庄青砖灰瓦、古朴自然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这12座寺庙在建筑风格上表现为汉式、藏式、汉藏结合式等三种形式。其寺庙建筑、园林布置以及大量碑刻、雕塑、壁画、佛像祭器等文物,是研究清代历史、蒙藏文化、宗教艺术以及形象地认识数百年前劳动人民智能才华的难得瑰宝。1994年12月,外八庙与避暑山庄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普陀宗乘之庙]
“普陀宗乘”是藏语布达拉宫的汉译,故此庙又称小布达拉宫。它位于避暑山庄正北,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历经4年完工,是为庆祝乾隆六十大寿而建,也是外八庙中规模最大的。普陀宗乘之庙仿西藏布达拉宫形制,共有大小建筑约60处,多是平顶白墙。寺庙环境清幽,古木参天,景致殊佳。建筑布局利用山势,自南而北层层升高。主体建筑大红台,为一座暗红色方形建筑,高42.5米,宽59.7米,在周围白色楼宇的映衬下,非常壮观。大红台中心的万法归一殿顶部全部以鎏金铜瓦所覆盖,仅此一项造价即达黄金万两。这里是举行重大的宗教仪式或清帝接见重要的少数民族部落首领及王公大臣们的场所。
[须弥福寿之庙]
普陀宗乘之庙以东,是清乾隆四十五年仿西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修建的须弥福寿之庙,当时是为了迎接来京庆贺乾隆七十大寿的六世班禅居住、讲经而建的,占地达3.79万平方米。这座寺庙是外八庙中最后建造的,所以在藏式风格中更多地融入了汉式风格,如庙的前部就完全为汉族建筑形制,庙后部的主体建筑妙高庄严殿沿袭了藏式风格,其建筑为三层楼阁,以鎏金鱼鳞铜瓦覆顶,顶脊铸有八条欲飞的鎏金铜龙,每条重约一吨以上,做工精细,栩栩如生,构成建筑史上一大奇观。在大红台东北角有一座重层小楼,名为“吉祥法喜”殿,是六世班禅寝殿。在庙的最北端是一座八角琉璃万寿塔,塔顶覆以黄琉璃瓦,结构玲珑,色调古雅,突破了全庙的空间轮廓线,丰富了建筑群的艺术效果。
[万树园]
避暑山庄东部林地的万树园是重要的政治活动中心之一,乾隆在这里接见并宴赏过额鲁特蒙古杜尔伯特台吉三车凌、土尔扈特台渥巴锡,以及西藏政教首领六世班禅等重要人物,还在此接见过英国马嘎尔尼特使率领的第一个使团。万数园西侧还有中国四大皇家藏书名阁之一的文津阁。
[普宁寺、安远庙]
普宁寺、安远庙等是以汉藏结合为特色的寺庙建筑,一般前部为汉式建筑形制,后部为藏式建筑形制。普宁寺系乾隆皇帝为庆祝平定准葛尔达瓦齐叛乱的胜利而建,大乘之阁为全寺主体建筑,殿内墙壁佛 供无量寿佛10090尊,中间矗立着现在世界上最大的木雕金漆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安远庙的建造是为了安抚从新疆伊犁河畔迁居承德的厄鲁特蒙古达什达瓦部,并褒奖其在平定边疆叛乱过程中立下的功绩。主体建筑普渡殿采用蒙古寺庙的建筑形制,殿内供奉观音菩萨的女身像——渡母。
[三山五园]
北京的西山脚下是清代皇家园林最为集中之地。从公元11世纪起,这里就开始营建皇家园林,到清王朝结束时,园林总面积达到1000多公顷。西山园林中最著名的是“三山五园”。“三山”是指香山、玉泉山和万寿山,这三山上分别有静宜园、静明园和颐和园,再加上畅春园、圆明园,即所谓“五园”。“三山五园”独立成园,各具特色,但又相互连接,次第展开,蔚为大观。
金、元、明三代主要着力修建北京城池和皇宫。从清康熙开始,皇家园林涌向西山。最初皇家园林只是帝后宫妃们消闲避暑之处,政务、祭祀和生活都在城内。清雍正后,园林开始行同离宫,最后,帝后长期居住西郊园林,政务、读书、游乐等都在其中,园林成为清朝政治重心之一。
[翁山与翁山泊]
圆明园所在的北京西北郊,在元明时期就以优美自然的田园景色成为旅游胜地。今天的万寿山元朝名翁山,传说有一老人曾在山上掘出一装满宝物的石翁而得名,山前有湖即名翁山泊。元朝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科学家郭守敬开挖惠通河,将昌平及西山一带泉水汇引湖内,翁山泊始成为调剂京城用水的蓄水库。环湖先后建有多座寺庙,其中以湖西北岸的“大承天护圣寺”规模最巨,楼宇恢弘,汉白玉钓台延入湖中,元朝皇帝也常到此泛舟游幸,捕鱼垂钓。明朝时,翁山泊被称为西湖,“环湖十里,为一郡之胜地”。每年桃红柳绿时,京城百姓扶老携幼,争往西湖踏青赏春,名曰:“耍西湖景”,时人有“西湖十寺”与“西湖十景”之誉。
[清漪园]
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皇帝为其母祝六十寿辰,将翁山与西湖按照园林创意进行大规模的疏浚与治理,把湖面向东北扩展,重筑东堤,并在湖中仿杭州西湖苏堤新筑一条贯通南北的西堤,使水面一分为三。同时把挖湖的泥土,按照造园布局的需求堆筑在山上,使山体形象如一只展翅欲飞的蝙蝠,街哺着酷似寿桃状的湖面,寓形隐意,妙趣天成。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正式改翁山名万寿山、西湖名昆明湖,又经十余年土木之功而建成这座以湖光山色蜚声于世的大型皇家园林——清漪园。
[仁寿殿]
乾隆帝规定,凡御苑中临朝的正殿都叫勤政殿,用意是游苑不忘勤理政务,因此仁寿殿的前身也叫勤政殿。光绪年间颐和国建成后,慈禧太后将此殿改名为“仁寿殿”,意为施仁政者长寿。它是慈禧、光绪在颐和园居住期间朝会大臣的场所,也是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由幕后走上前台实行“训政”的一处地方。仁寿殿内正中设置宝座、御案等,御座后是饰有二百多个不同写法的寿字屏风。慈禧临朝听政时,坐在正中的宝座上,光绪坐在她左边临时摆设的小宝座上。殿内两侧的暖阁,是慈禧、光绪朝会大臣时休息的地方。
[玉澜堂]
颐和园仁寿殿后的玉澜堂其意为湖光潋滟之堂,始建于1750年,后被英法联军烧毁,1888年又重建。玉澜堂紧靠昆明湖,为光绪住园时的寝宫,这是一组建筑别致,环境幽静的四合院。戊戌变法政变后,慈禧第三次临朝执政,在1898至1908年的十年里,她在宫中就将光绪囚禁在南海瀛台,驻园期间,就将光绪带来颐和园囚禁在玉澜堂。玉澜堂院内还增砌了多道砖墙,防备光绪出走或与外人接触。至今玉澜堂东西配殿内还留有两道砖墙,见证着这一史事。
[乐寿堂]
慈禧的寝宫乐寿堂坐落在颐和园长廊东头,为临水背山的大型四合院,“水木自亲”是前临昆明湖码头的五间穿堂殿,也是乐寿堂正门。乐寿堂大殿红柱灰顶,垂脊卷棚歇山式,造型别致,富丽堂皇。堂中设宝座、御案、掌扇和用象牙镶嵌的屏风。院内摆有一对铜鹿、一对铜鹤、一对铜大瓶,取其谐音“六合太平”之意。乐寿堂东跨院永寿斋是总管大监李莲英的住处。现在乐寿堂内按宫廷原状陈列,中间为起居室,西套间为寝室。寝室炕床上的帐、被褥、枕一应卧具还是当年原物。乐寿堂内除宫灯以外还悬挂五彩水晶电灯吊灯和五彩水晶蜡烛吊灯,它是1903年安装的。慈禧死于1908年,她晚年不但使用电灯,而且当时新出现的电话、汽车、电报、电影等也都享用过。
[谐趣园]
乾隆曾于下江南时看中了江苏无锡惠山脚下的寄畅园,因此在清漪园中仿其意而建造了谐趣园。这处“园中之园”由临水的十座亭、台,楼、榭和游廊组成,保留了江南园林的灵秀之气。谐趣园的正殿涵远堂,为慈禧来这里钓鱼时休息的便殿。面对涵远堂,池南岸有一座水榭,名为“饮绿”,是专供慈禧钓鱼之所。太后钓鱼,是事前由太监潜入水中、将备好的活鱼挂在她下的钩上,使她提竿不致扫兴。
[彩绘长廊]
长廊是颐和园的主要建筑之一,为中国廊建筑中最大、最长、最负盛名的长廊。它婉蜒于万寿山南麓、昆明湖北岸,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全长728米,共273间,中间建有象征春、夏、秋、冬的“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八角冲檐的亭子。长廊东西两边各有伸向湖岸的一段短廊,衔接着对鸥舫和鱼藻轩两座临水建筑。西部北面又有一段短廊,接着一座八面三层的建筑——-山色湖光共一楼。长廊沿途穿花透树,看山赏水,景随步移,美不胜收。
长廊彩画题材广泛,有花鸟、树石、山水、人物等。而其中最引人入胜的当数人物故事画。18世纪中叶,乾隆曾派宫廷画师到杭州西湖写生,得西湖景546幅,这些湖景被悉数移绘到长廊273间画廊的梁枋上。20世纪60年代,人民政府不仅保留了西湖风景画,还增绘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彩画14000多幅,使长廊成为名副其实的画廊。长廊彩绘属于“苏式彩画”,是中国木结构建筑上的装饰艺术。1990年,长廊以建筑形式独特、绘画丰富多彩,被评为世界上最长的画廊。
[德和园]
德和园是一专供帝后看戏用的建筑群。每逢节日和帝后生日,一些著名京剧演员即被传进宫里,在德和园演出。德和园主要由演戏用的三层大戏楼、专供慈禧看戏的颐乐殿、两庑供王公大臣看戏的看戏廊组成。大戏楼始建于1891年,1895年建成,与故宫的畅音阁和承德避暑山庄的清音阁并称清代三大戏楼。它上下三层,高21米,底层舞台宽17米,三层舞台之间有天井相通。底层舞台的台板采用活动组装结构,即使表演天上、地下、神出鬼没的戏,都能运用自如。现存于顶层舞台上的辘轳绞车,是升降布景的机关。底层舞台的底部有一深水井和五个方形水池,以增强演唱时的共鸣效果,也为水法布景提水上台上台。慈禧看戏也并不固定坐在颐乐殿内正中的宝座上,她倒是常坐在面对舞台演员出台的方向,这样演员一出台亮相,她就能从最佳角度欣赏。光绪看戏是在颐乐殿廊下。德和园最后一座院落的正殿叫庆善堂,美国女画家柯尔曾在这里为慈禧画像。
[万寿山]
万寿山为燕山余脉,地处颐和园中心,高约60米,明弘治七年(1494年),明孝宗的乳母罗氏在山前建园静寺。清初这里曾作宫廷养马的草料场。乾隆十五年(1750年)为庆祝皇太后六十寿辰,于园静寺旧址建大报恩延寿寺,次年将翁山改名为万寿山,并将开拓昆明湖的土方按照园林布局需要堆放在山上,使东西两坡舒缓而对称,成为全园的主体。万寿山荟萃了颐和园园内建筑精华,集宫廷、宗教和园林功能于一体。无论是从下往上仰视还是从上往下俯视,那依山而筑、层层升高的宏伟建筑群,都充分展示了这座宫廷御苑的皇家气派。
[佛香阁]
颐和园的主体建筑。1860年佛香阁被英法联军烧毁,后照原样重建,为宗教建筑。它雄踞于万寿山前山陡坡高21米的巨大石造台基上,高41米,八面三层四重檐,巍峨壮观。佛香阁南对昆明湖,背靠智慧海佛殿,以它为中心的各建筑群严整而对称地向两翼展开,阁仗山雄,山因阁秀,万寿山在远处西山群峰的屏嶂和近处玉泉山的陪衬下,小中见大,气势非凡,苍松翠柏,秀色葱茏。佛香阁面对的昆明湖又恰到好处地把这个画面全部倒映出来,山之葱茏,水之澄碧,天光接引,令人荡气舒怀。中国传统造园艺术借景手法在此得到了完美的运用和体现。
[宝云阁和转轮藏]
在颐和园佛香阁景区西侧,是一座完全用铜铸造的青铜佛殿,又称“金殿”,重207吨,高7.5米,由数万个铜部件组成,建造工艺精湛,是世界上少有的珍品。在佛香阁东侧的转轮藏,院中矗立着一块巨大的石碑,石碑正面是乾隆题写的“万寿山昆明湖记”,背面记述了扩展昆明湖的用意和经过。
[智慧海]
智慧海为佛教建筑,居于万寿山中峰之颠,位于佛香阁上方中轴线上,因是砖石结构,未被英法侵略者焚毁,但外部琉璃佛头等多被捣毁。智能海是说佛的智能无边。众香界为佛国之地名,是智慧海前方琉璃牌坊,似为佛国之门。从佛香阁登上此二处无平整之台阶,很为吃力,是以考验朝拜者的虔诚。但登上最高峰后,确有脱出尘俗的美感。
[玉带桥]
西堤六桥中唯一的拱券结构石桥,清乾隆时建,光绪时重修。拱高而薄,成流畅挺拨的曲线。桥身桥栏选用青白玉和汉白玉雕彻,清白如玉,宛如玉带,仿佛是在西堤这绿色的项链上镶嵌的一颗耀眼的明珠,故得此名。桥下原为玉泉山泉水注入昆明湖的入水口。
[十七孔桥]
十七孔桥与位于昆明湖的东南部的南湖岛相连,清乾隆年间造,是颐和园内最大的石桥,由十七孔券组成,长150米,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状如长虹卧波。其造型兼有北京卢沟桥,苏州宝带桥的特点,桥上雕有神态各异的石狮子大小共544个,桥两头还有石雕异兽,十分生动,引人入胜。
[石舫]
石舫又称清晏舫,坐落在昆明湖西北部水中、颐和园万寿山西麓岸边,是园中著名的水上建筑,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乾隆引用唐朝魏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典故,建造了象征清朝政权稳如盘石“永不能覆”的石舫。舫上原有中式舱楼,后被英法联军烧毁(1860年)。光绪十九年(1893年)仿外国游轮重建西式舱楼,并取“河清海晏”之意合名“清晏舫”。石舫船体长36米,用巨大的石块堆彻而成,两层舱楼系木结构,但都油饰成大理石纹样,顶部用砖雕装饰,精巧华丽,为慈禧观景、饮宴,夏日游玩昆明湖小息之处。
[四大部洲]
位于颐和园万寿山后山,建于清乾隆年间,由东胜身洲,南瞻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和八小部洲、日台、月台及红、绿、黑、白四座梵塔共18座建筑组成。其独特的平面布局,奇异的建筑立面,强烈的宗教色彩,给这一寺庙建筑群多少带来几分神秘感。根据佛经描述,在佛所居的须弥山周围是咸海,海上四方有四个大部洲,形状多不相同,依次分别为方形、三角形、半月形、圆月形。据说这四种不同形状,对应着佛家称为“四大”的--地(方形)、火(三角形)、风(半月形)、水(圆形)。该建筑群融合汉,藏建筑特点,依山而筑,具有鲜明的色彩和宏伟的气势。咸丰十年(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光绪时曾经局部修整。现在经大规模修复,已再现乾隆时的风采。
[苏州街]
苏州街在乾隆年间称买卖街,是清乾隆时仿江南水乡景观构筑,清朝帝后常泛舟游遨,店伙均为太监充任。这是一条专供清朝帝后妃嫔们逛市的商业街。1860年被焚,后仅存泊岸遗迹与小桥两座。1990年,人民政府重新修缮,在原址上复建,按原样恢复了部分的景观,使苏州街成为颐和园娱乐购物的好去处。苏州街全长三百余米,一水两街,沿岸作市。工作人员全部着清代服装,招幌牌匾均为古式模样,在六十多个铺面中,分别设有茶馆、酒楼、药房、钱庄、帽店、手饰铺、点心铺,集中展现了中国18世纪的商业文化。
[乾隆诗句]
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侵肌水色夏无暑,快意天容雨正晴。
倒影山当波底见,分流稻接垸边生。
披襟清永饶真乐,不藉仙踪问石鲸。
——爱新觉罗•弘历作于乾隆十六年
进一步阅读建议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何学林编著:《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余秋雨:《藏着的中国》,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紫金城》杂志社编:《故宫轶事》,上海文化出版社1984年版。
王达人、王殿英:《故宫大观》,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
张壮年 张颖震:《中国历史秘闻轶事》,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
唐得阳主编:《中国文化的源流》,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陈文良、魏开肇、李学文:《北京名园趣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年版。
程建军、孔尚朴:《风水与建筑》,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版。
楼庆西:《中国古建筑二十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何学林编著:《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窦忠如、刘彩杰:《守望紫禁城》,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
窦忠如、刘彩杰:《悲欢颐和园》,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