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查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更多相关内容
中查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更多相关内容
- ·上一篇文章:“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
- ·下一篇文章:高中《红军的长征》教案设计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作者:董志萍 来源:历史课程网
一、教学目标
目的 内容 |
知识与能力 |
过程与 方法 |
情感态度 价值观 |
||
识记 |
理解 |
运用 |
|||
清末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
清朝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兴中会、同盟会与三民主义;军事起义。 |
辛亥革命发生有复杂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理解认识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 |
分析20世纪中国最深刻的三次变革产生的时代背景。 |
制作图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结论认识。 |
认识革命烈士愈挫折愈奋的精神。 |
武昌起义 |
武汉成为革命首发地; 湖北军政府。 |
武汉成为革命首发地的原因。 |
武昌起义的成功不是偶然,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 |
结合课本材料,培养学生阅读、解释历史材料能力,培养学生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学习方法。 |
对革命党人的献身精神做出正确的评价。 |
帝制的终结和民国的建立 |
帝制的终结,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过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
南京临时政府,从人员构成、政体设置、纪元与国旗、宪法等都彰显其真正资产阶级政府的特色。 |
就社会性质、政权转移、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社会意识进步与风俗习惯变迁等方面,对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现象进行比较。 |
讨论:辛亥革命的成与败,认识革命的必然性和和曲折性;提供思路、开阔视野,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 |
体会辛亥革命为中国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认识它对国家的推动和影响。 |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辛亥革命的时代背景和进程。
(二)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引导学生对辛亥革命作客观评价。
三、教学对象分析
辛亥革命在初中是教学的重点,大多数的学生对此基本史实都有所了解,这有利于本课教学的展开;但是高中学生的理解、归纳能力还比较薄弱,不懂得如何分析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历史的认知能力仍然有待提高。针对高中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理性思维的能力,在教学中应创设情景,采用讨论法等,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四、教学内容分析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在探索中国现代化历程中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教材分为“清末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武昌首义”、“帝制的终结和民国的建立”三目组成,教材较注重辛亥革命过程,并侧重辛亥革命影响。
本课涉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内容较多,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对革命党人的献身精神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学习其爱国主义精神,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五、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电脑课件
学生:课前预习,分组搜集资料
六、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媒体 |
|||
|
导 言 |
1.让一位学生身穿中山装走上讲台;问:这位同学穿的是什么款式的服装? 由此导入新课。 |
1.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学生较熟悉,气氛开始活跃,积极回答。 |
1 |
||
清 末 资 产 阶 级 革 命 运 动 |
辛 亥 革 命 的 背 景 |
2.签定《辛丑条约》后,中华民族面 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清政府采取什么 措施挽救其统治危机?其措施结果与 洋务运动比较有何启示? |
2.阅读课本、材 料提取信息、共同探讨辛亥革命的背景。 |
|
||
3.出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资本 主义发展的数据,问:数据说明什么? 为辛亥革命准备了什么条件? 4、展示《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成立简表》问:这些组织的建立与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否有必然关系? 5.强调同盟会纲领,即三民主义,分组讨论,突出“三民主义”的分析。问:革命党人的理想社会是什么?与太平天国有和何区别? |
3.4.阅读材料、概括归纳,得出这些资料说明辛亥革命的经济基础、阶级基础和组织基础。 5.积极参加讨论,代表发言,以认识三民主义的内容、手段、积极性和局限性。 |
2 |
||||
6.播放《上下五千年》片段,同盟会 领导的历次武装起义——皖浙起义、 黄花岗起义;让学生读林觉民的《与 妻书》,结合现实谈谈你对革命党人的 献身精神有何体会? |
6.积极发言,体会革命的艰难与曲折,发扬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 |
3 |
||||
武 昌 起 义 |
辛 亥 革 命 的 进 程 |
7.观看学生表演,创设情景,以掌握武昌起义的基本史实。教师点评和表扬。 |
7.学生以历史小短剧的形式再现武昌起义爆发的情景,掌握基本史实。 |
|
||
8.问:武昌起义后为什么要推举旧军官黎元洪为都督? 情景再现: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个革命党人领导人,你对推举黎元洪有何看法?你会怎么办? 怎样看待“和平光复”?有何经验教训?引导学生了解武昌起义后的全国形势发展。 |
8.认清武昌起义后的形势(结合地图),认识旧官僚和立宪派的投机革命,使辛亥革命潜伏危机。 |
4 |
||||
帝 制 的 终 结 和 民 国 的 建 立 |
中 华 民 国 的 建 立 |
9.被国人称为“国父”的谁? 主宰天下的“皇上”是什么时候退 出历史舞台? 现在台湾采用的是“民国纪年”, 而不是大家熟悉的“公元纪年”,如大 陆的2004年,台湾则说“民国九十三 年”,这是怎么回事? 10.观看中华民国成立的录象,引导 学生掌握中华民国的建立标志着资产 阶级旧民主革命达到高潮。 |
9.问题简单,由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回答,以掌握帝制的终结和中华民国建立的基本内容。 10.感受帝制的结束和中华民国建立的进步性所在。 |
5 |
||
11.出示材料: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临时约法》部分内容,问:南京临时政府这些措施对当时社会有何影响?能否在全国范围推广?《临时约法》的性质和意义?探究《美国1787宪法》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反映资产阶级治国理念上的异同。 |
11.阅读材料、提取信息、讨论,得出结论:法为国根、民为邦本。为评价辛亥革命作伏笔。 |
6 |
||||
辛 亥 革 命 的 历 史 意 义 |
12.创设情景,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面对当时各种政治势力对待中国辛亥革命的态度,假如你是孙中山,你会怎样对待应付当时的形势?(分角色讨论) 13.学生展示图片资料,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过程。讨论:孙中山的退位是不是“一个历史的错误”?为什么? |
12.积极思考和分角色分组讨论,掌握当时的革命形势发展。 13.感性认识袁世凯的窃取革命果实的过程。讨论,以体会革命的曲折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 |
7 |
|||
14.讨论:目前,关于辛亥革命的结局目前史学界的争论很多:有辛亥革命失败说、胜利说、有胜有败说、非胜非败说,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和收集的资料,谈谈你的观点。 |
14.,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进行讨论,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客观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
|
||||
小 结 |
|
15.结合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列出拓展研究内容。 |
15.自主完成练习,进行拓展研究 |
|||
|
|
|
|
|
|
|
七、教学媒体设计
次序 |
媒体 |
内容 |
作用 |
⒈ |
电 脑 课 件 |
中山装服饰 |
导入新课 |
⒉ |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成立简表》 |
说明辛亥革命阶级基础和组织基础 |
|
⒊ |
《上下五千年》片段,同盟会领导 的历次武装起义、黄兴像、秋瑾像、林觉民的《与妻书》 |
介绍皖浙起义、黄花岗起 义,体会革命党人的献身 精神 |
|
⒋ |
《武昌起义形势图》《清分崩离析图》 |
说明武昌起义后的革命形势 |
|
⒌ |
孙中山像、中华民国成立的录象 |
帮助掌握中华民国的基本史实 |
|
⒍ |
文字材料: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临时约法》部分内容 |
帮助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和意义 |
|
⒎ |
展示图片,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过程:袁世凯像、《袁世凯及其党羽反对孙中山及南京国民政府》、《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后与北洋军阀将领的合影》、《临时大总统袁世凯与各国使节的合影》 |
帮助学生了解袁世凯窃取 |
八、拓展研究设计
http://www.china-hero.org/njdts.htm 中华英雄网站
http://www.cnhan.com 辛亥革命博物馆
http://xhgm.china1840-1949.net.cn 辛亥革命纪念馆
1、学学习和生活的周边环境中,以“中山”冠名的地方(如:街道、公园、医院等)有哪些?你到过这些地方吗?你知道这些地名的来历和演变吗?建议同学们对这些地名的来历和演变进行调查,你有兴趣吗?
2、福建的厦门和台湾当局控制的金门隔海相望,其最近的距离不足四千米。当人们在厦门岛东南面海滩玩耍的时候,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海峡的两岸各竖立一个巨大的标语牌,厦门一边写着:“一国两制,统一中国”,金门那边写着:“三民主义,统一中国”。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两条口号与哪两位历史人物有关?他们的共同之处是什么?建议就此话题开展讨论。
3、在孙中山“振兴中华”呼声的鼓舞下,中国迎来了革命的新曙光。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是伟大的历史进步。试撰写一段200字的辛亥革命纪念碑的碑文,赞颂孙中山及革命党人的不屈斗争和献身精神。
肇庆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