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 2011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配套学案
第十一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1840—1919年)
第30课时 辛亥革命
【考点导读】
复习本课内容要求掌握: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A.同盟会成立: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后来,孙中山在机关刊物《民报》上将这一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主义,简称为“三民主义”。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B.武昌起义:文学社和共进会策划,
C.中华民国的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颁布。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还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性质:这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意义:它从法律上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性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意义:①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②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③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局限: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典型例析】
例1.1912年2月,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这句话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 ( )
A.要继续将革命推向前进 B.认为革命的目的已经达到
C.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 D.下一步革命的目标是清除封建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史实识记和理解能力。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
例2.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到:“课毕后阅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日记中的“万恶之政府”指
A.清政府 B.南京临时政府
C.北洋政府 D.南京国民政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材料有效信息并正确解读的能力。从题干中“武昌”为“革(命)党人所据”、“新军”等关键词句可作出正确判断。答案: A
例3.清朝末年,面对清王朝的日益衰败,有人预测,它必将被一个新的王朝所取代。但历史的车轮并未重蹈王朝循环的覆辙。
请回答:
(1)哪些因素导致了取代清王朝的是一个民主共和国而非封建王朝?
(2)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取代清王朝的民主共和国和以往封建王朝的根本不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说明历史现象、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并做出正确阐释的能力。第一问要从政治、经济、思想等多角度分析促使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诞生的有利条件;第二问要联系南京临时政府采取的革命措施。
答案:(1)19世纪中叶后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立宪派和革命派的发展壮大;清政府实施的各项改革。(2)制定《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采用总统制和三权分立制度。
例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材料二 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
(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
(3)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1)注意材料一中给出的两条基本线索,第一条线索主要是通过这一时期的侵略战争来体现;第二条线索可联系这一时期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的斗争,如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 (2)一是回答辛亥革命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所带来的积极作用;二要注意辛亥革命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这是它的局限所在。 (3)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