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高一历史教案
第25课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教学目标
一、了解“冷战”的形成及其背景,以及与此相关的重要史实,理解两极对峙格局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二、能够利用课本中的图表等附件材料,论证文字资料中提出的历史观点。
三、通过对二战结束后国际关系格局演变原因的分析,引导学生从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出发,弄清重大事件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归纳以及全方位观察问题的能力。
四、使学生认识到少数大国控制世界、争夺霸权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培养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教学过程:
互动设计
教学程序 |
学生活动 |
教师活动 |
交流 |
||
(一) 导入 |
安排学生看引言“两极对峙”的含义。 |
素质教育形势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不再以学生对知识层面的单纯记忆、积累为终极目标,而是以知识为载体,使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方法与能力,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与体验。为此,本节课应充分考虑到教与学的结合和统一,使教服务于学,教落实于学。教师应善于在知识的的理性层面和隐性联系处质疑设问,给学生时间、让学生思考、教学生方法。 让学生带着两个问题:“‘冷战’兴起的背景及其影响”,学习本课。 |
|||
(二)讲解 |
学生作出标记 做课后阅读题。 |
介绍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情况; 介绍二战后苏联的情况。 |
|||
一冷战兴起的背景 |
1美国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
||||
2、苏联努力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 |
|||||
3、美国将苏联视为称霸障碍 |
|||||
4、美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对立 |
|||||
二、“冷战”(两极对峙格局)的具体表现 |
1、杜鲁门主义(标志) |
⑴学生阅读杜鲁门和胡佛有关言论的资料,以及“美国全球军事战略部署图”,解答:杜鲁门为什么敢于以世界领导人自居呢?⑵最早发出“冷战”信号的是谁?直接导致“杜鲁门主义”提出的两个具体事件是什么?如何理解“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针对“杜鲁门主义”的提出,苏联有什么反应? |
教师指导学生思考、讨论、解答 课件演示一 |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