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必修一│教案│第一单元第3、4课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教育文稿  来源:教育文稿  发布时间:2009-03-13 08:48:16

第3课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

第4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一、知识与能力:

基础知识:

1、  重点:从西汉到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过程中,经历了中央与地方权力的争夺,皇权与相权的争夺,理清各朝为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

2、 

2、难点: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能力培养:

1、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2、 通过事实的学习学生掌握从西汉到宋中国的政治制度屡经变化,其中中央官制变化的趋势及反映出来的本质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2课时)

1、              第1课时让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4节,理清朝代线索,明了从西汉到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不断加强的过程中,存在着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的斗争,涉及着中央官制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让同学们自己制作这一演变和发展的简表。在制作简表的基础上采用讨论法解决一些基本问题。

2、              第2课时根据第1课时的认识,集中串讲,并解决上一节课提出的问题,总结中央集权制发展的趋势和本质。培养学生的总结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脉络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轨迹。这一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

2、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从西汉到宋朝1千多年,每个朝代都采取了维护中央集权的制度,从而对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演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曾经有的政治文明,了解我国先人的政治上之精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有许多优良的部分是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的。学生了解现在的政治措施有一个基本基础,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

3、经济发展不等于国家富强,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革新政治。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大政治反作用于经济,在增强经济、科技实力的同时,还要不断深化政治、经济和军事体制的改革,提高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加快国防现代化建设,更大限度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 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新课讲授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三国演义》中的第一句话:“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请大家看看中国历史朝代的更迭,说说这句话有没有道理?中国各朝各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

秦——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

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以来,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君权与相权的斗争长期延续,成为中国政治史上的重要一幕,各朝各代的中枢权力体系也不断变化。地方势力有时导致中央机构的瘫痪甚至废弃,酿成全国的动乱局面,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西汉的七国之乱,东汉末年的政局长期动荡不安,三国两晋南北朝更战火烽涌,几百年来人民苦于战乱。虽经隋唐统一全国,并出现了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但是“安史之乱”后中国又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唐后的五代十国中国进入小国林立的局面。大一统的局面不复存在。中国为什么经常如此局面?中央怎样克服地方分权加强集权,从而维护大一统的局面?

教学策略:

这节课请同学们自学课本,并以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斗争为两条线索,绘出从西汉到清朝中央官制与地方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情形,目的在于理清为加强中央集权和专制皇权主义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在绘制图表时请注意以下点:一是中央与地方的斗争,主要对策是加强中央集权,因此有了一系列削弱地方权力的措施;二是君权与相权的斗争,主要目的是加强专制皇权,因此有了相权的分割,相权中的行政权、兵权和财权的分散等,请从这两个方面去考虑。

在阅读中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  初分封诸侯国的原因是什么?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汉景帝和汉武帝分别采用什么办法解决地方分裂问题?

2)  唐代后期分裂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3)  宋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有利于加强皇权?哪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什么说宋代以后地方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

4)    权力中枢机构的设置是皇帝加强皇权的措施,汉、唐、宋、元、明、清的权力中枢机构分别是哪些?

5)    各朝对待丞相的态度有何变化?明朝内阁大臣与丞相有何区别?清的议政王大臣和军机处有何不同?

第2课时

总结上节课的图表:

中央与地方的斗争,加强中央集权

设刺史,推恩王侯子弟    节度使      削实权,制钱谷

西汉                     隋唐         宋              元        明      清

[1] [2] [3] [4]  下一页

Tags:

作者:教育文稿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