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 必修一 第21课《人民解放战争》
第21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第三课时
《人民解放战争》教学设计
第21课课标要求: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教材分析:第21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奋斗历程,本课内容多,分为三课时进行教学,《人民解放战争》为其中的第三课时。它包括“两种命运的较量”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两目,介绍了中共“七大”、国民党“六大”、重庆谈判、政协会议和人民解放战争的经过。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历史课和影视作品中对解放战争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记得不牢,知识不完整,对解放战争乃至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意义认识也不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抗日战争胜利前后国共两党的建国方针和人民解放战争的基本经过等史实,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分别代表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解释本党所提倡的政权建设方案的理由,相互质疑,体验历史,并且练习同他人合作学习、交流。通过对孟良崮战役作细节教学,让学生管中窥豹,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国民党的腐败和人民对共产党的支持,以及解放战争胜利的必然性,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重点:掌握解放战争的基本经过;通过孟良崮战役的结局认识得民心者得天下;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难点:理解抗日战争胜利后两种命运的斗争;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教学过程:
(情境体验,导入新课)课间播放歌曲《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营造氛围,并且在听音乐时了解本课的课标要求和教学要点。上课伊始,介绍这首诗是毛泽东在渡江战役发动,解放军占领南京后写的,然后学生朗读诗歌《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一、两种命运的较量
1、中共七大和国民党六大
背景知识介绍:在抗战胜利前夕,国共两党都已经开始考虑未来的政权建设了,1945年4—6月,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会上,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国共产党坚持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与此同时,国民党六大在重庆召开,坚持国民党一党专政,拒绝成立联合政府,并准备发动内战。
角色体验:把学生分为两大组,分别代表当时的国共两党,讨论抗战后中国两种命运两条道路的选择理由。然后论述本党的理由,并反驳对方的观点。辩论规则:两组代表轮流发言,言简意赅,发言之前必须先举手。
教师小结:(1)从刚才的辩论我们可以感受到当年国共双方政治斗争的激烈。
(2)共产党的主张符合人民追求和平民主的愿望,而国民党虽然拥有不少杰出人士,但它的政策违背了民意,不能得到人民的认可,其统治如“流水落花春去也”,大势所趋,不是少数人能够扭转乾坤的。
(3)在政治斗争中要处理好妥协与原则的关系。政治斗争的双方要作出适当的妥协才能达成协议,但不能无条件地妥协,要坚持某些原则。如美国在独立之后,着手制定1787年宪法,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大州和小州之间在利益争夺上就互相妥协,但他们又坚持了某些原则。
(4)二战胜利前夕,美苏开始考虑划分势力范围,解放战争发生于二战后美苏对立的国际背景下,二战后,美国扶蒋反共,中国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两大历史使命紧密相连。
2、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
情境营造:播放《重庆谈判》视频。
重庆谈判国共签署了“双十协定”。1946年1月,根据“双十协定”,政协会议在重庆举行。会议确认了和平建国方针,否定了国民党内战独裁方针。但是,1946年6月,政协决议墨迹未干,国民党就撕毁决议,发动全面内战。
设计意图: “两种命运的较量”是本课的难点,教学中采用学生角色体验、辩论的教学方式,可以引导学生置身于历史环境中去思考,在辩论中练习与他人合作学习,并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蒋介石调集军队对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在政治斗争之后,共产党与国民政府展开了军事斗争。在战争的最初阶段,双方都宣称自己取胜了,怎么回事呢?原来,国民政府果然占领了解放区的许多城市包括延安,但损兵折将。而共产党的目的是“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解放军可以放弃许多城市,包括延安,目的在于消灭敌人。国民政府军占领了这些城市,反而要用一部分兵力去把守,机动兵力不足,于是,蒋介石改变策略,重点进攻陕北与山东解放区。在山东解放区,解放军取得了孟良崮战役的胜利,这场战役中,我们金淘镇有一位著名将领参与指挥了,他是谁?是叶飞。当时,他任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兼政委,陈毅授权他统一指挥第一、四、六、九纵队总攻孟良崮。
细节教学:孟良崮战役
(1) 介绍战役简况
1947年4、5月间,国民政府45万大军,由陆军总司令顾祝同统率,向山
东的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解放军(九个纵队、一个地方军区共27万人)推进,意欲将陈、粟部逼至胶东海边,先予以包围,尔后相机剿灭。粟裕最后决定了“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战略,歼灭敌王牌第七十四师,从而既能威震对方,又可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撕开敌人的合围圈。
当解放军在正面以五个纵队即以十多万兵力对国军第七十四师施实围攻,以四个纵队分别从左、右隔开其与国军第八十三师、二十五师的接壤,再以一个纵队从后面堵住其退路时,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很快就明白了粟裕要围歼自已的计谋。张灵甫凭其七十四师32000人的兵力及该师丰富的作战经验,只要向左或右方转进,便可与国军八十三师或二十五师靠近会合,因他与这二个师都只相距10多公里。一旦与其中一支会合,危险便会解除。然而,对党国颇为忠心尽职的张灵甫不但没有迅速撤离,反而将计就计,将部队拉上了就近的孟良崮山麓,主动让解放军来包围自已,从而使自已的七十四师做一个“钓饵”,在解放军十多万兵力围住他的同时,周边的40多万国军则有了从外面包围解放军的机会,到时候,74师还能起到 “中心开花”的效果。张灵甫相信,周边几十万国军,近则只有10来公里,远也不过100多公里,他们开到这最多不过半天、一天的时间 。而凭七十四师的强大军事实力与山势,他在此坚守一天二天都不成问题的,事实上他足足坚持了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