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必修三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 .doc
一、学法指导
1.本课要点
知识方法 |
关键要点 |
方法技巧 |
|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
“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 |
“百家争鸣” |
概括归纳法 |
主要思想流派及主要代表 |
|||
孔子和早期儒学 |
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成就 |
孔子“仁”的思想;孟子、荀子的儒学思想 |
联系比较法 |
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
|||
道家和法家 |
老子、庄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
“无为而治” |
历史比较法 |
韩非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
以法治国 |
概括归纳法 |
2.“百家争鸣”:(1)必记内容──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士活跃起来,代表本阶层或者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代表人物:道家:老子和庄子;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墨子;法家商鞅、韩非子等。(2)巧记方法——春秋战国大动荡,你方唱罢我登场,着书立说收门徒,儒、墨、道、法各主张。
3.儒家学派的思想主张:(1)必记内容──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强调“以德治国”,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孟子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并提出“君舟民水”的着名论断,主张“性本恶”。(2)巧记方法——孔仁孟(仁)政荀(仁)义(王)道,孟荀善恶来区分。
4.“百家争鸣”的意义:(1)必记内容──“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学派互相取长补短,逐步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巧记方法——传统文化体系成,首次解放基础打。
二、知识结构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
点击下载此文件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