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09-08-06 10:26:26

第五节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识:匈奴的社会状况;匈奴统一;汉初对匈奴的“和亲”;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呼韩邪单于与昭君出塞;东汉初年匈奴的分裂;东汉对北匈奴的战争。张骞通西域;西汉设西域都护;班超经营西域。西南夷;两汉对西南夷地区的管辖。百越;汉武帝在南越地区设置郡县。

2.能力:通过搜集有关两汉时期民族关系的资料和图片,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汉武帝为什么能取得反击匈奴的胜利”“张骞通西域有什么历史意义”“班超为什么能在西域取得成功”等问题,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设计完成《两汉时期民族关系大事年表》,使学生学会归纳、整理历史知识的方法。

2.比较分析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的异同,使学生学会比较分析历史人物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中华文明具有非常强大的凝聚力。中国自秦朝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虽然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各民族间时战时和,但和睦融合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和趋向。

2.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是历史上的创举,他们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重点难点

1.重点:两汉与匈奴的关系;张骞通西域。

2.难点:汉朝政权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备

1.教师:电脑,教学课件《西汉形势图》《西域形势图》《张骞出使西域图》《班超出使西域图》。

2.学生:课前请学生自愿组成6组,分别搜集有关两汉时期民族关系的资料和图片。将搜集到的资料分别在组内讨论,互相补充,并整理成小短文。请学生分别将搜集到的图片和绘制的卡通画《白登山之围》《张骞通西域》《班超出使西域》及编写的《两汉时期民族关系大事年表》制作成课件。

教学方法

自学感悟,互动探究;情境教学;问题教学等。

课堂教学设计

【有机引入】

问题:影响两汉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引入: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好坏,直接影响或制约两汉社会经济的发展。

【自主学习】

1.汉武帝为什么能够取得反击匈奴的胜利?

2.张骞通西域有什么意义?班超为什么能够在西域取得成功?

3.西汉强盛时期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得以巩固的。

4.回顾两汉时期民族关系,并制作完成两汉时期民族关系大事年表。

【知识梳理】

一、匈奴的兴衰

1.匈奴的社会发展状况

2.西汉初期与匈奴的和亲

3.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战争(公元前127、公元前121、公元前119年)

4.昭君出塞

5.匈奴的分裂与东汉大败北匈奴

二、张骞通西域

1.汉初的西域

2.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公元前119年)

3.西汉建立西域都护(公元前60年)

4.班超经营西域

三、西南夷和百越

1.两汉在西南夷地区设置郡县

2.百越的分布及西汉在南越设郡

【探索攻关】

1.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特点、影响

思路提示:(1)发展原因:国家统一;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统治者采取有效政策。

(2)特点: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了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

(3)影响:促进了我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形成,带动了对外关系的发展。(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加强了汉朝同西域乃至更远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的进步,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为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创造了条件;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促成当时世界上的几大文明在这里汇聚,西域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2.关于张骞、班超经营西域的认识

思路提示:张骞、班超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民族活动家。张骞于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两次出使西域;班超也在西域经营了30多年,两人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主要表现在:①为中华民族开疆拓土定位版图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②把先进的文化远播至中国周边的各少数民族,使各民族参与中华民族的大融合;③加深了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人民的友谊,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促进了民族的大团结;④开拓了“丝绸之路”,既发展了各族人民的经济,又使古老的中华文明走向世界;⑤开拓了与外部世界的联系,甘英出使大秦和大秦王送礼汉桓帝,这是古代外交的开始。

3.如何认识西汉的“和亲”政策

思路提示:(1)和亲是西汉统治者处理民族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西汉初,匈奴南下,在反击匈奴受挫(白登之围)后,汉政府长期实行和亲政策。

(2)关于西汉的“和亲”政策,史学界有四种不同的看法:①持否定的态度,认为西汉初年的和亲是对匈奴的忍辱退让,是一种屈辱的政策,其结果使匈奴更加骄横,连年入掠。②持肯定的态度。认为和亲是封建社会维持民族友好关系的一种最好办法,它加强了民族间的了解和交流,导致了民族间的和解与融合。③既不全面肯定也不能完全否定。和亲从根本上说,是为西汉统治者自身统治目的服务的,是属于政治联姻,但客观上或多或少也有利于缓和国内的民族矛盾,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对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④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将和亲放在当时特定历史环境和历史件下加以考察。有的是在战争时期实行的,如西汉初年与匈奴和亲,是在经济和军事实力相对薄弱的情况下被迫采取的,虽具有屈辱性,但却是明智的、有效的,应予肯定;有的是在和平友好的时代实行的,如汉元帝时的“昭君出塞”,不像汉初那样有屈辱性,且积极意义巨大,应予充分肯定;有的纯粹是出于一种政治需要,如西汉中期与乌孙和亲,是为了联络西域,共抗匈奴,这实际上是一种外交政策,不应夸大其作用。因此,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和亲所产生的客观效果不同,对其评价也应区别对待。但一般来说,其结果都是有利于消除民族隔阂、削弱民族偏见,有利于推动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1] [2]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