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第六节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识:汉朝的外交与汉文化的影响。秦汉与朝鲜半岛的往来;中国与朝鲜半岛的贸易往来。秦汉时期的中日交往;中越经济文化联系。丝绸之路的开通;丝绸之路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海上丝绸之路。汉朝与安息的交往;汉朝与大秦的交往。
2.能力;通过搜集有关两汉时期对外关系的资料,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两汉时期中国与朝鲜、日本、越南、安息、大秦等国交往历史内容的学习,以及“两汉时期对外关系大事年表”的制作,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运动表格综合、归纳中外历史知识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秦汉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在对外交往中,中华文明的影响不断扩大。
2.对外交往的过程,也是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相互学习的过程。在两汉时期的对外交往中,中国的文化向外辐射,同时,中国人民也吸取和借鉴了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文明成果,发展了中华文明。
3.在世界古代和中世纪,人类基本上处于隔绝状态,各国之间联系较少,但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连接着当时世界的几个不同文明。这在古代和中世纪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重点难点
1.重点:两汉与日本的关系;丝绸之路;汉朝与大秦的往来。
2.难点:中外交流中的相互影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备
1.教师:电脑,CAI课件等。
2.学生准备:课前请学生自愿分组搜集有关两汉时期“中朝贸易的发展”“两汉时期的中越经济文化联系”“丝绸之路与中外经济文化联系”“汉朝与安息、大秦的交往”的资料。请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分别在组内讨论,互相补充,并整理成小短文。制作课件《两汉时期对外关系大事年表》。
教学方法
自学感悟,互动探究;情境教学;问题教学等。
课堂教学设计
【有机引入】
在古代世界,人类形成了几个相对隔绝、独自发展的文明中心以及相应的文化圈,其中以中华文明为中心的东亚文明在两汉时期又有了新的发展。这时,中国对外往来更加频繁,活动的范围也更大了。而且在中外交往中,政府间的外交活动也更加频繁,政府间的使节来往又促进了民间往来。
【自主学习】
1.两汉对外关系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2.你是如何理解两汉与朝鲜之间的关系的?
3.你又是如何看待两汉与日本、越南之间的交往的?
4.什么是“丝绸之路”?它是怎样开通的?有何重要意义?
5.你是怎样看待两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
6.你对两汉与西亚、欧洲之间的往来的史实是如理解的?
【知识梳理】
一、与朝鲜的关系
1.两汉与朝鲜的密切往来
2.中朝贸易的发展
二、同日本、越南的交往
1.两汉与日本的关系
2.两汉时期的中越经济文化联系
三、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的开通
2.丝绸之路与中外经济文化联系
3.海上丝绸之路
四、与西亚、欧洲的往来
1.汉朝与安息的交往
2.汉朝与大秦的往来
【探索攻关】
1.丝绸之路开通的条件
思路提示: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经济发展,尤其是丝织业的发展;张骞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西汉解除了匈奴的威胁等。
2.汉朝时,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问题
思路提示:(1)史实:①中国同周边的朝鲜、日本、越南、印度以及安息和欧洲的大秦都有广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至今,国外仍有人称中国人为“汉人”,称中国学为“汉学”,可见,秦汉文化对其影响巨大而又深远。②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③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④东汉时,中国同欧洲已有了直接的往来。
(2)原因:①国家统一、国力强盛、政治稳定。②中国封建制度早于西方近千年,制度先进。③生产发展,经济繁荣。④科技进步,文化发达。秦汉文化是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⑤统治阶级思想开放,政策开明,中外交通发达。
【本课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并共同完成《两汉时期对外关系大事年表》(电脑课件)
【智能训练】
1.课堂训练:本课后的相关练习
2.历史研究性学习选题:中日与中朝关系的异同;丝绸之路访古;陆海丝绸之路异同;我心中的丝绸之路;见证中西交流的丝绸之路。
【教学后记】
本节课,学生通过搜集有关两汉时期对外关系的资料,整理知识结构,探讨“两汉与西亚、欧洲发展通商关系的主要条件”“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开通的重要历史意义”等活动,较好地把握了两汉时期对外关系的发展;理解了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连接着当时世界的几个不同文明;中国的文化向外辐射的过程中,中国人民也吸取和借鉴了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文明成果,发展了中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