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教案 岳麓版历史必修3.doc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3-01-02 11:41:45

【背景知识】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背景

(1)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使天主教内部酝酿出改革思潮,教皇权威开始受到挑战,出现了一些敢于对抗教皇权威的伟大人物。德国的马丁·路德就是一位典型的代表人物。

2)中世纪的西欧,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弱,天主教势力空前强大。罗马教会为树立教皇的绝对权威,宣扬因行称义。

(3) 1415世纪西欧很多地方封建生产方式开始瓦解,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教会的阻碍作用日益明显,要发展资本主义就必须冲破教会的垄断和束缚。这是宗教改革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

4)直接原因是教皇兜售赎罪券,借机搜刮民财。

【概念阐释】

 (1) 先定论

又称前定论,宗教改革时期由加尔文提出,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上帝在创造人类之前,人类的命运早已决定。上帝已经预先挑选好哪些是选民和弃民,选民是上帝的恩典,不以人的善恶功罪(指的是罗马教会的救赎理论)为转移,教皇和主教们更不能代表上帝。第二,人类不能改变上帝的决定,甚至不可能知道上帝的选择。因此,人们就坚信自己是上帝的选民,不应放弃现世的努力,积极求取事业上的成功。如果个人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就实现了上帝所赋予的先定使命。

(2) 因信称义

基督教用语。本课指基督教新教尤其是路德派关于如何得救的教义。称义”,一词原是法庭用语,指法官宣判一方得胜。在希伯来的法庭只有原告与被告双方,没有检察官。法官听完控辩双方陈词,认为证据对哪方有利,便判那一方胜诉,因而亦是使胜诉一方称义了,意即“成为正义的”。按基督教教义,人自犯有原罪以来,已经失去理性的能力.不能自行有正义的行为、成为正义的人。成为正义的人只能由上帝拯救而获得。因而称义包括上帝使人脱离罪恶(不义)而进入恩典();人脱离罪恶而变为义,在新教中则由人的忏悔蒙上帝恩赦成为义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看图片,仔细观察图片上的人物。这个图片反映的是一个什么事件呢?我就给同学们讲一下这个图片的故事。——“卡诺莎之辱”

1076年,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与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七世争权夺利,斗争日益激烈,最后发展到势不两立的地步。亨利想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教皇则想剥夺亨利所有的自主权。

亨利首先发难,召集德国境内各教区的主教们开了一个宗教会议,宣布废除格里高利的教皇职位。格里高利七世针锋相对,在罗马拉特兰诺宫召开全基督教会的会议,宣布驱逐亨利出教,不仅要德国人反对亨利,也在其他国家掀起了反亨利浪潮。

一时之间,德国内外反亨利力量声势震天,特别是德国境内的大大小小封建主都兴兵造反,向亨利的皇位发起挑战。

亨利面对危局,被迫妥协,10771月,亨利身穿破衣,骑着毛驴,冒着严寒,领着妻儿,翻山越岭,千里迢迢前往罗马,向教皇格里高利忏悔请罪。

格里高利七世故意不予理睬,在亨利到达之前躲到了远离罗马的卡诺莎行宫。亨利没有办法,只好又前往卡诺莎拜见教皇。教皇紧闭城堡大门,不让亨利进来。为了保住皇帝宝座,亨利忍辱跪在城堡门前求饶。

当时大雪纷飞,天寒地冻,身为帝王之尊的亨利屈膝脱帽,一直在雪地跪着。而格里高利七世——这位出身低微的手工匠的儿子,硬是让高贵的德意志皇帝在室外整整跪了三天三夜,直到使其受尽了精神上的侮辱后才出来,教皇格里高利七世恩赐给这位忏悔者一个赦罪的吻,饶恕了他。历史上称之为“卡诺莎觐见”,又称“卡诺莎之辱”。

问题: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问题?

讨论:是欧洲中世纪王权屈从于教权。(教权强于王权)

投影:教皇英诺森三世说过这样一句话:“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

那么我就来看一下中世纪的欧洲,教皇究竟有怎样的权威?

2 1517年10月31,维登堡大教堂门口聚集起了更多的人,他们不是来做弥撒的,而是来看教堂大门旁边贴出的一张文告: “关于赎罪券的效能......很显然,当钱币投入钱柜丁当作响的时候,增加的只是教皇贪婪爱财的欲望......”  “教皇在一切富人中是最富有的人,他的钱比伊朗高原米底国王的还要多,为什么他自己不出钱造教堂呢?为什么要穷苦百姓筹集募捐呢?......”   教堂里的神父挤进人群,看到文告的作者署名马丁· 路德,他立即去向主教报告此事。教皇怒火中烧,他派人颁布诏书,限马丁·路德六十天之内悔过,否则就革除他的教籍,并致杀身威胁的言外之意。

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一张文告竟然使教皇如此震怒?马丁·路德冒着生命危险去做这件事,值得吗?

讲授新课

(一)教皇的权威:

问题:哪位同学知道基督教的主要教义是什么?

基督教信仰的核心——原罪、救赎。

“原罪”:来自基督教的传说,它是指人类生而俱来的、洗脱不掉的“罪行”。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违背上帝的命令、偷吃禁果所犯的罪行,传给后世子孙,是人类一切罪恶和灾祸的源泉。

“救赎”:人类因有原罪而无法自救,上帝(天主)差遣他的儿子耶稣来到世间,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在上帝面前替人类赎了罪。凡是信仰上帝、跟随耶稣的人都能得救,死后获得永生。

基本教义:人从一生下来就是有罪的,要不断地赎罪,只有不断的赎罪,灵魂才能得救。

问题:那么怎样赎罪,使灵魂得救?

讨论:罗马天主教会宣扬因行称义”(投影)

解释“义人”的含义:灵魂得到拯救的人。

“因行称义”的含义:信徒们只有遵守教会制订的教阶制度和复杂的圣礼制度,才能获得灵魂的解脱。

灵魂得救的途径:持斋、守贞、安贫、乞食、忍让、服从教会、遵守教规、购买赎罪券(自我惩罚),进入修道院是最佳途径。每个人都应该过苦行僧的生活,不应该追求物质财富。作为一个生活在西欧的天主教徒,要经常参加各种宗教仪式和活动,听从教会的各种安排,还应该把自己的财产捐献给教会,通过这种不断的赎罪,以求得灵魂得救。

教徒是否能得救,关键在于他是否听从教会的安排,遵守教会的各种规章仪式。

问题:在“因行称义”说法中,教会扮演什么角色?

灵魂能否得救的关键地位。(遵守教会的制度)

问题:因行称义”这种主张的实质是什么?

实质:精神独裁。

把教徒紧紧束缚在教会的控制之下,听命于教会的安排和统治。在这一主张下,人们失去了个人自由,教会、教皇的权威地位得到强化,加强了对人们的思想控制。

12世纪基督教规定了宗教仪式有七种:洗礼、坚振礼、忏悔礼、圣餐礼、终敷礼、婚礼、授职礼。除授职礼外,是普通百姓直至王公大臣必须施行的。生活在西欧社会各阶层的人,无论是国王,还是领主,无论是骑士还是普通百姓,必须在这一宗教的框架内思想与生活。人的一生,从出生到婚配、一直到死都有专门的宗教仪式,甚至连日常生活吃饭,都在宗教的控制之下。各种习俗都打上深刻的宗教烙印。

中世纪的欧洲,教会控制和禁锢着人的思想和行动,任何不符合宗教教义的行为都被认为是叛逆和异端,随时会被宗教裁判所送上火刑架。教皇的权威实在真真实实存在的、时时刻刻被人所感受到的。

所以,生活在中世纪的西欧人,他们的一切(肉体与心灵)全部被教会控制着。他们的生活是苦闷的、是悲哀的、是压抑的,他们不能有追求,不能有自我,不能有思想。他们体会不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总之,生命的一切都是为了上帝,或者说是为了上帝的代表教皇和教会而活着。

结论:教会和教皇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在精神领域具有绝对的权威。

教师:那么在其他方面,教皇和教会的影响力又如何呢?

故事:经过罗马教皇批准,英国国王亨利八世要和妻子凯瑟琳结婚,1527年他要和妻子离婚,也要经过罗马教皇批准,结果他的离婚请求被罗马教皇拒绝。国王的生活都受到教会的控制和约束,更何况一般平民。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

教皇和教会不仅在宗教领域具有绝对权威,在社会世俗领域也是至上的。………………………………【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100%(1)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1 条,得分 100 分,平均 10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回复] 1小燕子   打分:100 分  发表时间:2013-01-08
· 网站更新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