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教案 岳麓版历史必修3.doc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3-01-04 08:33:16

1  孔子与老子

1、孔子、老子思想产生的背景

   经济:生产工具、技术的提高(铁农具、牛耕),促进生产力发展,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

2、孔子(前551——前479

地位:春秋时期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思想:政治思想:

仁:①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②为政以德(①②缓和阶级矛盾)

③理解体贴他人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④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④调整人际关系)⑤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礼:含义: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

为了实现礼,提出“正名”的主张,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保守)

   天命观: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天是主宰

   教育思想:教育原则:有教无类     教育思想:因材施教   

             学习方法:学思结合、独立思考、坚持己见,“当仁不让于师”、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知新、等等

影响:孔子思想在当时不受重视汉代大一统之后,精耕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

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孔子的活动:政治活动:周游列国,宣传政治见解(主要是仁、礼)。

文化活动:整理典籍:《诗》《书》《礼》《易》《乐》《春秋》

   孔子思想保存:其弟子整理记录的《论语》

4、孔子思想在当时不受重视的原因

①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变革,诸侯热衷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客观,根本

②儒家仁、礼的思想不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主观

5、汉代之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原因

  ①社会形势变化:大一统,中央集权加强

②儒家经过改造,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维护当时的社会秩序

6、孔子思想特点:①重传统,重继承        ②仁、礼为核心      ③政治和伦理结合

④以德为主      ⑤重人事,虚天命       ⑥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

7、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①大一统思想→社会安定,祖国统一。

②人本、民贵→和谐人际关系,三农问题

③以德治国→培养社会公德,社会责任感,社会使命感。

④反对苛政→缓和矛盾。

⑤和谐意识→和谐人际关系,保护环境

8、老子

地位:春秋时期的思想家,道家创始人

思想保存:《道德经》又称《老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老子思想的著作,全书充满哲理和东方智慧(主要是哲学思想

思想:

哲学思想:(1)对世界本源的认识:世界本源是“道”(普遍的无所不包的最高哲学概念),否定“天命”的绝对权威,是客观唯心主义。

        2)辩证法:①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②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③守静就可以“以弱胜强”。(局限性:无条件的循环往复,看不到上升和发展,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政治思想:无为而治     思想基础:天道自然无为。

内容:休养生息的积极无为、愚民的消极政策。

实质:阻止新兴封建经济的发展,维护奴隶制。

影响:王朝确立之初多采用,与民休息,维护封建统治,但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影响:老子是中国古代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模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虚怀若谷、宽容、谦逊、恬淡朴素、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等中华民族开阔的胸襟)

9、孔子和老子思想比较

①政治思想:仁、礼(积极入世、关怀现实)——无为而治

②哲学思想:重人事虚天命(天是主宰)——世界本源是“道”,否定“天命”的绝对权威

③重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④适应的社会现实:王朝确立之初多采用老子无为思想,与民休息,维护封建统治(如:汉初黄老之学占支配地位)

                 社会安定时多采用儒家仁德的治国思想,动荡时儒家思想多不受重视被否定(如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