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江苏高考地理试卷分析及2010年高考地理教学复习建议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09-12-27 21:38:07

2009江苏高考地理试卷分析及2010年高考地理教学复习建议 

(一)、试题特点

1、过度平稳,保持了连续性。表现在形式和难度两个方面。一是题的数量和形式与往年的全国卷相同,让学生容易接受,不会产生心理压力,有利于考生的正常发挥。二是从难度上看,试卷的总体难度与去年大致相当。考试内容主要为基本规律、基本原理、基本过程。

2、有合理的区分度,利于选拔人才。以中等难度题为主。各档次题的大致构成如下:

容易题占51分,难题占28分,其余都是中等难度题。虽有难题,但不怪不偏,忠于教材,对于思维能力强的考生能够用所学的知识加以解决。

3、高考地理试卷各模块所占比例

题的档次

题号

赋分

必修一

1、2、3、4、5、6、9、10、11、12、13、19、20、 27

41分

必修二

14、 15、16、17、18、23、24、25、26、28

24分

必修三

7、8、21、22、23、24、25、 26、29

35分

选修

2道题

20分

因为江苏采用三种版本教材(人教版、鲁教版、湘教版),所以课本中的教学案例、活动、问题研究考得很少。区域地理知识要求不高,但可做背景材料,另外,还重视江苏及周边地区地理的教学。

4、依托主干,考查能力。重点考查了考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从图中获取信息、解度信息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对地图知识的要求较高,但往往考一些版本通用或是变式地理图表,等值线的判读等地理基本能力要求较高,达到了《课标》的要求。

5、文字简洁,阅读量小;图像简洁,干扰要素少(这又是一个显著的特点);答案简洁,表达量合理。选修内容所占比例不大,且难度不大,与必修联系较紧密。

6,考查地理主干知识的点多,为高三地理教学工作制明了方向。本套试题涵盖了109个考点,忠实于教材,突出主干。

二、复习建议

(一)、学生目前在答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知识不扎实

尤其是基本概念不清,失去了对地理事物、地理现象进一步分析认识的基础。如把“沙尘暴”等同于狂风四起,扬起地面尘土;把“沙漠化”等同于“含沙量大”;把“沙尘暴”的多发与“泥石流的发生”相联系;把“地表环境特点”与“地理分布特点”相混淆;甚至用板块构造理论去解释“沙尘暴的多发原因”等等。

(2)读图、识图、迁移整合的能力欠缺

地理学科和其它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大量运用多种地图、图表、图像去表达空间的概念,表达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近年的高考试题中对考生利用地图、图表资料进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力度在逐渐加强,读懂“地图语言”,提取图中信息,分析图示内容的变化等均是考生应掌握的基本技能。阅卷中发现,学生读图、识图、迁移整合知识的能力欠缺。

(3)审题不明,表达不清

因审题不清、概念不清的原因导致的表述不清,造成失分现象非常严重。将河流的交汇处回答为水系交汇、流域交汇、河流交叉、河流分叉、河水向支流汇入……等。高二期末考试的网上阅卷,考生由于书写表达不清而导致阅卷老师看不懂的现象极为普遍,语句不通.词不达意,句不连贯,错别字频繁出现等现象,屡屡发生。

(二)、第一轮复习的总体要求:

(1)、抓纲务本,夯实“三基一标”(标——课程标准;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点和理论);构建网络,形成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读图能力、应用能力、表达能力);按章节复习 ,做到“全--稳--实”。

(2)、讲透高中自然地理,认识世界地理区域;活用人文地理观点,解决中国发展问题。

(3)、自然地理部分偏重原理、规律的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人文地理部分偏重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区域地理部分则偏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图像图表的判读技能,基本概念的理解运用。

(4)、紧抓主干,突出重难点,精炼考点。

(三)复习方法建议:

1、定准标高,适当提速——体现复习课的特点。整个复习阶段的基本要求是要重视教材,重视基础,但是,复习时对学生知识的复习和能力的培养绝不能停留在像上新课那样一章一节,按部就班。复习标准要比上新课高,不再是新课的低水平、浅层次重复,而是更高层次的、更高水平的再现和能力的提升。

2、增大容量,注重拓展——让复习课增值。第一轮复习虽然基本上是按照教材一章一节地复习,但绝不能仅限于教材的那点内容,需补充、应扩容,要把课堂的容量做足,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主要是防止偏小,对教材内容拓展的渠道很多,主要是围绕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对教材的高度整合,这必须建立在对教材的非常熟悉和高超的驾驭能力之上,做到收放自如;二是有多年的积累,做过大量的练习题,见过很多的经典题型,能将这些经典题恰当地引如到课堂教学中进行深化、拓展。通过增容,通过拓展,让教材“由薄变厚”,让复习课增值。

3、整合教材,重组知识——构建知识新网络。第一轮复习既不能象上新课那样低水平重复,也不可能象上第二轮专题复习那样对教材进行高度整合,但为了节约时间,提高效率,教师有必要对多本教材内容相近的知识板块进行重组,构建新的知识网络。

4、“点、面”结合,以“点”为主——“点”讲教材重难点。对第一轮复习的要求和方法,按照单元复习时,少采用面上的讲解,不必面面俱到,不必注重课堂结构的完整、完美,关键是要有效。多采用“点”讲的方式,即提示重点,破解难点,讲学生还没理解的问题。那些学生能“一目了然”的或已经弄懂了的知识老师就不必再讲,让学生自己去看、去记即可。具体要求是:“记知识、明重点、讲问题、破难点”。

[1] [2]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