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教学设计(1) 湘教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
《工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2.了解建国以来中国工业增长速度较快,门类较齐全,布局日趋合理。
3.学会运用示意图,统计图以及其他图表资料来分析和总结我国工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分布情况。
4.了解基础工业的概念,并掌握重要的基础工业——能源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工业、纺织工业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过程与方法
本节内容的教学,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从学生接触的日常的与工业有关的产品出发,尽可能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实效性。并采用启发式谈话法、统计图表分析法、分角色扮演法、比较法、查找地图、制作课件或手抄报等方法来完成。在学习重要的基础工业的分布和影响因素时,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学习,以合作学习促进他们的自主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对比、归纳和综合知识等方面的能力。另外还可以在培养学生利用现有资料获取信息,根据自己兴趣查找和组织信息并表达出来,灵活地运用所学习的地理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等方面做出尝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认识新中国工业发展的巨大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心;充分激发学生积极的探究态度,促进小组间的合作和竞争意识;通过分析基础工业的分布,使学生能意识到工业部门要因地制宜合理发展和布局。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我国工业的发展概况、重要的基础工业——能源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工业、纺织工业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难点
学会运用地理统计图表来分析我国工业的发展和分布情况;学会分析影响基础工业分布的一些因素。
教学突破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这部分内容通过学生的情感记忆,充分联系实际,通过读图和学生交流信息的方法去突破。“我国工业的发展”是通过时间上的对比和空间发展变化的对比等形式来体现的,要注意充分利用各种地理图表。“基础工业”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学习时要很好的利用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将前面学过的有关的知识运用到基础工业分布原因的分析过程中,利用已有的相关的地理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例如结合八年级上册的中国煤矿、油田、铁矿、水能等资源的分布,以及中国的农业、畜牧业等有关的知识。明白基础工业的分布与矿产资源、农业、交通、城市、人口等因素的关系。特别是钢铁工业部门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应该设计为一个课堂的亮点。如何去分析?方法是关键!可以采取分组自学、讨论为主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完成知识的迁移。并能学以致用,举例分析说明。………………………………【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