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触摸美丽》教学设计和课例研修心得
培训所在班级名称: 初中美术1班
一、基 本 信 息: 学科:初中美术
所用教材版本:湘教版 年级(册):八年级(上册)
课题名称:《触摸美丽》 教学课时:一课时
二、改进后的教学设计: 课题《触摸美丽》
一、教材分析 1、《触摸美丽》是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的第四课内容。整个教材的特点:它是以美术与自我、社会,美术与自然、环境两个方面来组成的,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力求使教材的基础性、科学性和开放性、趣味性得到有机的结合。本课的前一课是:《缤纷家用电器》,后一课是:《与米罗游戏》。本课在二者之间,实际上是一个过渡,它是由绘画转向手工,由纸上的三维物体向空间中的三维物体的过渡阶段。本课性质属于综合、探索类型,是一课与生活、自然紧密相联的课题。课文旨在透过生活中平凡、朴实的材料发现美,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在感受美的同时培养想象思维能力,提高对艺术学习持久的兴趣,并获得美的熏陶。
2、本课在教学内容上大致分两大部分:认识材质和材质的演绎、运用。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事物充满好奇感,有独特的见解,表现欲望较强烈,能发挥集体协作的力量,喜欢探究问题,这样便于学生运用不同的材质进行创作,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创意:
本课教学将以“感知形式美的材料——探究形式美的表现技巧——尝试制作形式美的作品”为主线,与学生一起从中感受艺术活动的魅力,获得美的熏陶。 美术来源于生活,形象地反映生活,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教师通过展示各种装饰作品实物,引导学生欣赏,向学生展示几件教师及美术活动小组学生设计制作的装饰作品作为教学欣赏作品,加深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并学会用心关注生活,注意环保;直观展示能给学生清晰具体的感知,使其学会形象思维,养成一种发现美、表现美的习惯和能力,更加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创作欲望;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精神源泉,教师对学生的赏识与良好的沟通,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共同创造了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和勇于创作的精神,从而体会到合作与创作的快乐。
四、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认识体验材料、感受材质质感特性,妙引学生探究新知。 2、过程与方法:
引领学生自主全体参与学习。 注重过程,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感受生活,看待社会,提高审美情感,促进情感的健康发展。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触摸体验不同材料,感受材质,探究新知。
2、难点:妙用材料,大胆想象。 七、教具与学具:
1、教具:教科书、不同质感的实物、不同材质的范作。 2、学具:剪刀、颜料、胶水、纸箱、布、树皮、毛线等不同材质。
八、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生活材料的材质形式的语言。创意选材,依材构思。
难点:探索材质形式美感,并把握材料作品形式美的表现技巧。 九、教学准备:
教具:教师范作的作品,课堂演示制作的材料、工具,多媒体课件。学具:生活中各种普通材料,制作工具。 十、教学过程:
步骤
|
授课内容与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导入新课 (发现美) |
引入新课: 首先请同学们触摸盒子里的物品。 麻布:粗糙、柔软的,没声音 。 玻璃杯:光滑、坚硬的,声音清脆。 上节课的(缤纷电器)中有些电器表面材质我们都是画出来的,这节课就用刚才触摸的这些真实感觉的材料来填充设计我们的画面。 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来感受这美丽多姿的世界——触摸感受美丽。 进入正课,板书课题《触摸美丽》 |
学生思考并踊跃发言。 |
1、吸引学生的目光、锻炼口头表达能力。2、培养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
体验探究 (认识材质) (感知美)
|
不同材料不同质感 美是到处都有的,看看我们能不能发现它们? 认识材质: 展示三组实物让学生代表上台触摸体验铁壶(坚硬、光滑、冰冷)、瓦罐(轻脆、粗糙)、毛线(柔软、温暖)等不同材料的软与硬、光滑与粗糙等质感特点 不同质感不同感受 要求每个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材料共同感受体验石头、光碟、麻布等材质在同学们心中的感受。例:石头在我们心中是什么感受,麻布是什么感受。 学生举例说明:要表现现代感用什么材质?要表现古朴用什么材质?老师补充:不锈钢、树皮等。
|
学生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
|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
学习探究 (材质运用) (见证美) |
1、引导学生为什么要如此选择材质,能不能换作是别的什么?例:用棉布能不能体现现代感;铁棍能不能筑出鸟巢的温暖感觉。得出总论:材质的选择要符合对象的本身的特点。加强学生对材质和谐、对比的运用。 2、老师提问: A:老师用了哪些材料? 为什么非要选择磁带、图钉、铁丝等(而不是质地柔软细腻的布和毛线?)为什么选择的颜色不是浅色而是深色系? 得出总论:不同的材质可以表现不同的主题与情感。 B:老师用了几道工序?用了什么方法? 小结方法步骤: A、画出草稿图 B、材质的选择(恰当地运用材质、注重对象的色彩和画面的色调) C、确定主题,加工制作 3、请学生上台用材料填充草稿图做练习活动。
|
探究学习 1、欣赏教师制作的作品。 2、欣赏美术活动小组学生作品
|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
活动 (创造美) |
不同感受不同想象 作业要求: A、一组合作的形式,既分工又合作的原则 B、作品力求有创意,合作精神强 C、底版以30*20CM左右大小为宜 D、以某种材料为主并辅以其他材料 E、看哪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老师巡回辅导,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及爱护环境。
|
综合运用(在这一节中充分将不同的材质表现不同的主题与情感。(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创作)
|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自主学习和团结协作能力
|
作品展示及评价 |
不同想象不同评价 教师主要充当教学组织与引导的角色,同时鼓励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与交流。 |
将创作好的作品展示在讲台上。先自评,首先讲述自己的构思意图,满意在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又有不足。然后同学们互相评价。老师只是引导学生评价,不参评。
|
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和审美情感
|
拓展美 |
今天,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好!为同学不仅认识了美、发现了美、并且创造了美。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美——人的品格。那是什么美啊? 生:心灵之美! 师:在我们动手创造美的过程中大家认真配合,互相帮助,互相谦让,让老师看到了你们的心灵之美,希望今后的每一天,让我们继续用那美丽的心灵在平凡中去发现美、创造美,也让我们的生活因我们的创造而变得更精彩! |
|
|
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把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看起来是“废品”的东西,经过我们巧妙的构思,精心的制作,变成了可观赏、有价值的艺术品,达到了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因此,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要做个有心人,多观察身边的事物,在熟悉的家乡寻找美,在取材中欣赏美,在生活中创造美。成为家乡环保的小护卫。
十一、、教学效果检测: 1、《触摸美丽》这节课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欣赏为主线,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勤于动手、敢于创新,课堂气氛活跃;从教学效果看,知识与技能完全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基本实现,又达成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等,都是一件值得深化的大空间。我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美术,透过生活中平凡、朴实的材料发现美,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在感受美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合作精神。
2、本课在训练当中提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来进行创作达成完美性等是一个大课题。鼓励审美个性,培养审美意识;鼓励自我体验,增强参与意识;鼓励艺术表现,激发艺术创造。让学生在精彩的美术课堂中体验快乐,获得成功! 3、在制作时课堂的气氛非常活跃,教师要注意调控课堂纪律,把握好课堂的活跃程度。既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与环境卫生,课堂又富有科学性等都值得我们教师的深入讨论与探究。
教无定法,学无止境
——《触摸美丽》课例研修心得 2010年11月开始参加“国培”学习,我十分珍惜这次不断完善和提高自我的机会,积极认真地参加培训。我感到这是一个交流与探讨的好机会:既拓宽了知识面,又结识了不少同行。这次学习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作为一名教师,新时期更应该不断更新观念,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质,这样才能与时俱进,紧跟时代 步伐。
在培训中我聆听了教育专家的精彩讲座,领略了先进的教育理论;也参与了班级沙龙,课程区讨论,这次培训不但加强了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又聆听了周老师生动的课例研修报告,真是受益匪浅。结合我的教学设计《触摸美丽》来谈谈我的一点体会: 一、开阔视野,不断提升自我素养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学习, 我发现教育是需要远见卓识的。在本次培训中,每位专家老师给我们做精彩的讲座。各位专家老师的讲座,阐述了他们对初中美术教学的独特见解,对新课程的各种看法,对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探讨,并向我们介绍了比较前沿的教育理论知识,以及如何开展课例研究。从各位专家的亲身体验,从国内教育到国外理念,让我犹如呼吸到清新的空气,为之一振。 二、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要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单纯地认为美术课仅仅是教学生绘画,教学生依葫芦画瓢。也就是说,美术课教学同样既要传授知识,也要育人,既要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也要进行创造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美术教师面对各种理念所带来的变革,如何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受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课在设计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探究。本课采取制作的实物范作的教学手段,在作品欣赏中采用了教师及本校美术小组学生创作的作品。 三、把课堂交给学生,做好教学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强调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只是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他们都是课堂教学文化的创造者,都是课堂教学的课程资源。因此课堂教学交往实际上是师生共享的过程。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也可以是一个教育者,要充分挖掘课堂中学生的课程资源,捕捉学生的信息,使学生分享相关的经验。“在交往中,作为自我的主体不是以一种自然的态度,而是以一种超越的、理智的态度,把别人的思想通过自己的思考,转变为自己的思想。”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以一种超越的和理智的态度面对和汲取他人的智慧,做到教学相长。
四、以课例研究为载体,寻找恰当的教学方法。 课例是教师课堂教学“轨迹”的真实反映。以课例为研究对象开展课例研究,是教师从事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方式,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职业成长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自然成熟过程,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教学研究及课例研究,能有效缩短教师成长周期。
课例研修的目的是使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时效性,使学生最终受益。再好的课堂教学也会有遗憾,这堂课也有不足之处:时间安排不够紧凑,材料的选取上不够精练。对美丽的拓展部分不够。 教无定法,学无止境。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会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把“国培”学习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勤反思,善总结,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美术课教师。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