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 肢体语言 心灵律动——触摸踢踏舞
肢体语言 心灵律动——触 摸 踢 踏 舞
崇明县城桥中学 王舒怡
【教材】
高中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
【年级】
高中一年级 第一学期
【教时】
第二单元《肢体语言 心灵律动》第三教时
【课题】
《触摸踢踏舞》
【教学目标】
1.探究踢踏舞,领略舞蹈艺术的不同功能;学跳踢踏舞,切身感受舞蹈艺术的生活化自娱功能;编创设计舞蹈队行和活动,体验艺术创作的乐趣。
2.运用体验、模仿、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提高艺术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3.了解不同风格踢踏舞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进一步掌握舞蹈功能的转换结合,学会合理参与舞蹈活动。
【教学重点】
了解东西方踢踏舞的不同风格及文化内涵,着力引导学生“舞动起来”,深刻体会舞蹈艺术的完美欣赏功能和生活化的自娱功能。
【教学难点】
掌握舞蹈欣赏与自娱功能的有机结合,挖掘学生的舞蹈潜能,学会合理参与舞蹈活动,体会创作乐趣。
【教学突破口】
1.用欣赏与对比分析的方法来了解踢踏舞,感受舞蹈艺术功能的转化接合。
2.用跳、看、编的方式触摸踢踏舞,在动态运作中让学生亲身体会舞蹈艺术的自娱功能,激发学生的舞蹈参与兴趣,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设备】
多媒体课件 踢踏舞鞋
【教学过程】
一、 课题导入
通过复习判断引出本课课题——触摸踢踏舞。
二、 研讨探究
(一)、知识小问答
1、通过师生问答,让学生交流对踢踏舞的认识。
2、教师补充并总结踢踏舞的起源、特点、风格种类等。
(二)、深入探究美式踢踏与爱尔兰踢踏
1、欣赏踢踏舞舞蹈片段,请学生比较美式踢踏和爱尔兰踢踏的区别及不同风格。
交流总结:
美式踢踏——诙谐、随意。很具个人风格,也很即兴,随着脚步的变化上半身也会流畅地舞出独特的感觉,通常一个人就能在舞台上制造不错的效果,不一定要多人表演的气势或队形变化;舞者脸部表情夸张、幽默;伴奏音乐多采用爵士乐。
爱尔兰踢踏——震撼、队列式。强调“踩”和“踏”,舞者保持上半身不动,靠着下半身的震动来营造视听效果,舞者整体队形的美感既是特色、也是一种礼仪;舞者脸部表情自然;伴奏乐器以爱尔兰民间乐器为主。
2、学生小小组思考产生美式踢踏与爱尔兰式踢踏风格各异的原因?
交流总结:
由于各国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的不同而产生了它们踢踏舞风格的不同。美国人奔放、自由、不拘小节,故美式踢踏给人一种随意、轻松、诙谐的感受;爱尔兰民族非常严谨、正统,当地信奉罗马天主教,他们认为当男女手不动的时候就不会产生邪恶和犯罪的念头,故爱尔兰踢踏队列式的特色给人军队化的整齐、有震撼力。
3、讨论这两种风格踢踏舞所具有的舞蹈功能分别以哪种为主?
交流总结:
爱尔兰踢踏《大河之舞》在舞蹈技巧、结构、灯光、音乐等多种艺术元素上都较完美,给人强烈的视听冲击感,所以更具有观赏价值。而美式踢踏较随意,注重个性的张扬,自娱功能较强。
三、 动态运作
1、 展示踢踏舞鞋
2、 教师表演踢踏舞。
3、 学生模仿、学跳踢踏舞。
4、 学生合作创编队行并展示踢踏舞。
四、 多元化引申
1、 请班上有舞蹈特长的学生跳一段藏族踢踏舞,并请她给学生介绍藏族踢踏舞的起源、特征等。
2、 学生小小组探讨藏族踢踏舞的风格及它所具有的舞蹈功能?
交流总结:
藏族踢踏——粗旷、奔放。保持高原地域气候所形成的中国藏族的特点,双臂舞动着长袖,双脚以跺步和脚跟的动作为主,上身向前双膝弯曲,保持原始的风格, 与民间音乐和藏族舞姿融为整体,因为有了手上优美的姿势进而更增添了舞蹈表现的民族性和娱乐性。藏族踢踏起源于民间有两种表现方式:一是在平时藏族人民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踢踏舞,以自娱功能为主;另一种是经艺术家加工具有表演性的舞蹈,那么它相对以欣赏功能为主。
五、 拓展论述
1、教师简介多种舞蹈功能在同一舞蹈中体现的舞蹈种类,如桑巴、探戈等。
2、学生小组讨论“我们应如何正确理解舞蹈的功能性?”
交流总结:
舞蹈欣赏与自娱功能虽有差异,但也可相互转化。舞蹈是人们情感的表现,它来源于生活,是老百姓在劳作之余自娱产生的;艺术家的提炼、加工,发展形成较完美的形式,结合各种艺术元素,获得更开阔的表现空间,供人欣赏,带来美的享受;人们在审美欣赏过程中又感受到了舞蹈艺术的魅力,从中提取舞蹈元素,以自娱为目的再次形成一种形式较简单,不讲求技巧,注重实用功能的舞蹈,使人们从另一面获得“美”的享受。
六、 思考设计
请学生大胆设计一个适合全班同学共同参与的舞蹈活动方案。
七、 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更加理解了“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同时也反过来服务于生活”这句话。我们不仅要学会如何欣赏舞蹈,领略舞蹈艺术崇尚完美的欣赏功能,同时也要合理的积极的参与舞蹈活动,感受舞蹈艺术的自娱自乐功能,充分享受舞蹈带给我们的“美”的感受,真正体验舞蹈艺术的魅力,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一、指导思想与说明
1、对教材的理解